1635年,一艘奴隸船在途經中美洲圣文森特島時發生海難。船上運送的加里富納族人,是從西非故鄉被販賣到新大陸的奴隸,他們將為殖民者開采礦場、耕種莊園。是海難把這群加里富納人及他們子孫的命運全面改寫。
加里富納人祖先流落圣文森特島后,被島上的加勒比印第安人熱情地接納了。兩族人們開始通婚融合:加勒比印第安人的捕魚文化、耕種傳統,和加里富納人的非洲音樂、舞蹈與通靈習俗,創造出一種新的加里富納文化。
17世紀加里富納人迎來了他們的新朋友法國移民,兩者共同在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然而太平的生活隨著英國殖民者的陸續抵達而被打破。英國人不斷為自己圈進大片土地,入侵加里富納人的生存空間。土地矛盾最終演變為戰爭。1796年,人數全然不及英軍的加里富納人及支持他們的法國人被迫棄械投降。勝利的英國人將戰敗的加里富納人放逐到巴里索克斯荒島上。被囚禁的加里富納人因島上惡劣的生存環境,而死亡過半。第二年,幸存的族人又被押送到洪都拉斯海岸的羅阿坦島。
傳說,加里富納人在被押送上船之前,將他們的主食作物樹薯藏在衣服內,因囚犯緊緊挨在一起,流下的汗水竟讓樹薯存活了下來。到達羅阿坦島后,加里富納人把樹薯種植在羅阿坦島,而且產量豐盛。很快,加里富納人在洪都拉斯海岸建立起自己的漁村,并把活動范圍擴展到尼加拉瓜、危地馬拉、伯里茲等地。
在伯里茲,每年的11月19日,當地人都要舉行紀念“加里富納人移居日”的儀式,重現祖先抵達島上的情景。加里富納子孫揚帆出海,在風浪中登上陸地,手中揮舞棕櫚葉和香蕉葉,象征祖先賴以存活的樹薯。而這種充滿音樂及舞蹈的紀念儀式,也有助于加里富納文化流傳后世。
嘟咕:團結家族的儀式
你知道嗎?人類文化也像土地、動物和植物那樣能夠賦予相同的“瀕危”身份。聯合國于去年首度宣布將一些瀕臨危機的文化命名為“人類口述暨無形杰出遺產”,而中美洲的加里富納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它之所以獲選,不僅是因這個文化融合了非洲與南美洲的血統、文化,開創出新的傳統,還因其活潑的語言、音樂與舞蹈。其中“嘟咕”儀式最足以代表上述所有方面。這是一種加里富納人用來召喚祖先靈魂以解決社群問題的舞蹈。每當加里富納家庭在一段時間內總是遇到麻煩的時候,他們必須舉行“嘟咕”宗教儀式。這種儀式要求家族所有的親戚都必須參加,無論他是住在附近,還是遠在美國紐約。這種充滿熱力的儀式,有時會一連舉行三天。加里富納人相信通過舞蹈能召回祖先的靈魂,如果祖先滿意他們的表現,所有災難將會解除。通過嘟咕這種儀式,一個家族被緊密聯系起來,加里富納人的肉體、靈魂重新得到洗禮,社區重新恢復和諧。
但是因為歧視性的土地政策,加上當地學校體系不重視加里富納人的語言及文化,又缺乏政府的資助,因而使得這個傳統文化的延續遭受威脅。“我們的語言、文化、舞蹈,都被視為人類共同的遺產,因此所有人都應該保護加里富納文化中這些重要的特質。”伯里茲“全國加里富納委員會”主席羅伊·卡耶塔諾說,“聯合國的這項宣示,對于有加里富納人居住的國家而言,都是好消息,不過這也意味著一種責任。”
在打工與捕魚間尋求平衡
今天,大多數的加里富納人仍然聚居在洪都拉斯海岸。木制平底小漁船停泊在平靜的礁湖面,是這一帶的獨特風景。大海仍然是加里富納人的主要通道、食物來源、洗衣場所、工作和娛樂的依靠。大海的作用幾百年不變,正如加里富納人日復一日的寧靜生活。漁民在黎明前出海,婦女在家中耕作,照顧孩子,準備飯食。新鮮的海產、木薯、香蕉、菠蘿、可可豆,都是加里富納人青睞的美食。小孩子也不會閑著,他們結伴到海邊洗衣服,清理父親從海中捕到的魚。生活習慣的延續,加上地理位置相對隔離,加里富納人成功地保存了自己的文化獨立。
然而,打工潮流越來越強烈地沖擊著加里富納社會。羅伊·卡耶塔諾說:“我們已經不像祖先那樣能夠自給自足了。很多人跑到大城市去打工,因為工資的誘惑,有的人甚至遠赴美國找工作。”但也有人像約瑟·巴蒂斯一樣,在新舊生活方式中找到了平衡。約瑟的工作是每天中午在海邊等待捕魚歸來的人們,向漁民買下他們自己吃不完的海鮮,然后再轉賣給拉塞瓦的海鮮飯店。拉塞瓦是一座有15萬人口的大城市,離漁村很近,可以消化漁民多余的海鮮。
爭取土地使用權和語言權利
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爾巴的一座政府大樓前,加里富納人把皮鼓敲得震天響,警察們則在大樓前嚴陣以待。幾百名加里富納人從全國各地趕到首都,抗議政府把加里富納人居住的海岸土地賣給發展商開發旅游資源。伴隨著舞蹈、歌唱和敲鑼打鼓,加里富納人的抗議看上去更像街頭派對,但加里富納人向政府傳達的信息卻是莊嚴的:“土地就是我們的母親,我們不會出賣母親,也不會出租母親。我們由自己的土地而來,最終也將回歸土地。失去自己土地的人怎么能保存自己的文化?”鑒于加里富納人的強烈反對,洪都拉斯政府已經答應重新考慮出賣土地的決定。另外,在伯里茲城,加里富納人已經開始爭取自己的語言權利,他們要求在加里富納族的學校里教授自己的語言、歷史和民族精神。
圣心小學是其中一所以這樣的目的建立起來的學校。小學附近的圣心教堂里,每逢節假日,加里富納婦女就穿上色彩鮮艷、圖案多樣的傳統服飾去做禮拜。盡管如此,加里富納文化仍然不能擺脫外來文化的威脅。“我們的文化正處于一個轉折點,”從美國歸來的一名加里富納人說,“因為,以別人的標準生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