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整合實錄
1.情景導入,創設意境
師:久居都市的我們,心靈的沉吟往往被喧囂所遮蔽。只有那自然的清音,才能將其喚醒。當我們猛然走進雄奇的大自然,那繁茂蔥蘢的樹林、那空際遼闊的草原、那曠古未有的寧靜、那蓬勃生長的綠色,使我們為之震撼,為之感染。我們放飛了心靈,也卸下了滿身的疲憊。現在就讓我們追隨作家屠格涅夫,與他筆下的獵人一同投身于清純的大自然,去體驗大自然。(網上同步畫面。)
2.收集資料,共享信息
師:請大家登錄校園網,找到本節課的教學主頁。
師:請同學們細讀文章,在網上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品析文章。祝同學們學有所得。(生上網查找資料,自主學習。)
3.合作探究,交流網得
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許多同學在我的操作平臺上示意已經有了學習成果,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來交流剛才的學習感受吧。(網上空白,學生的資料信息上網畫面。)
A8:在網頁上,我查到這樣的學習方法——抓住關鍵的字、詞、句來分析整篇文章。因而,我用了網上的點評法來學習這篇文章。在描寫下雨的這一段,作者用詞準確、優美,仿佛帶領我們進入了當時的情境。例如,“然而烏云涌上來了”一句中的“涌”,體現出了這場雨的急;“好大的雨呀”以及“雨水透過草棚棚頂,從好幾處滴到了芳香的干草上”,寫出了雨之猛;“可是您瞧,到處又是陽光普照”則寫出了雨水之快。
H2:我對A8同學有補充,文中作者對驟雨的描寫可以用9個字概括,即“來得急,下得猛,收得快”。
師:你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概括力。
E1:我也比較喜歡這段文字。在網上我查到對于描寫景致的文章可以用構圖法進行學習。我制作了一組圖片,展現這段文字。請同學們欣賞這組圖片。
請看第一幅:文中這樣寫到:“天邊的那一道鉛色是什么呀……四周依然是燦爛的陽光。”遠處烏云密布,近處卻陽光燦爛。
請看第二幅:這時烏云來臨了,大地一片混沌黑暗;雨也迫不及待,似乎頃刻間就要下來似的。
請看第三幅:這幅圖則表現了雨后濃重的霧氣還沒散盡,空氣中仍彌漫著雨水的氣息。文中就有這樣的描寫:“周圍的一切顯得多么歡快明亮,空氣多么新鮮清爽。”
雖然我的電腦不能播放音樂來做陪襯,但我認為前兩幅圖景可用《命運》這支曲子來表現雨前的緊張。第三幅圖景可用《圣母頌》來表現雨后的清新,大自然又煥發了以往的芬芳,一切又恢復了靜謐。
B5.我在網上查到了作者的寫作背景:1847——1851年,作者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全書在描寫鄉村的山川風貌、生活習俗以及在刻畫農民形象的同時,深刻地揭露了地主表面上仁慈,而實際上丑惡殘暴的本質,充滿了對備受欺凌的勞動人民的同情。作者在本文雖只是景物描寫,但我覺得這是有一定深意的。作者屠格涅夫將當時黑暗的農奴制社會,比喻成又短又急的雨,暗示了黑暗的農奴制社會即將過去,意在表現他對農奴制的憎恨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師:你的發言引領同學們進入了新的思維空間。
G2:對比是一種極好的寫作手法,本文也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作者在雨前這樣寫到:“您對面的灌木叢卻被太陽烤得滾燙,似乎變得焦黃。”雨后:“周圍的一切顯得多么歡快明亮,空氣多么新鮮清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芳香啊!”雨前和雨后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了雨給自然界帶來的生機。
師:好!你更多地注意了雨前、雨后景致的變化。
C2.我在網上查閱了資料。朗讀也是一種學習方式,下面我為大家朗讀一段:“這時候夜幕降臨了……菜飯。”
師:你在剛才朗讀時注意突出了“終于”一詞,為什么這樣處理呢?
C2:“終于”一詞表現了獵人一天的疲憊和急于回到家中的迫切心情,所以我在這里加重了語氣。
A3:老師,我注意到文中的這樣一句話:“附近的……玻璃一樣。”我認為作者真實地表現了他的內心感受。本來“清澈”一詞是形容流水的,這里暗用了一個比喻,使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有一種質感,同時,也讓讀者感受到空氣的沁人心脾。
師:你說得真好。
B2:老師,我上網查到了這樣一條資料:“畫畫要使用多種色彩,畫面才會栩栩如生。寫景也是如此,要巧用紅、藍、白、綠、紫、橙、黃等多種色彩去調配。”因此,寫景要注意描寫物的色彩,這樣才能使文章生動形象。
文中有一句話是:“火紅的落日余暉伴著露水落在不久前還灑滿淡金色陽光的林邊空地上。”本句話有兩處描繪景物的色彩:一是“火紅的落日余暉”,此處描寫出了余暉的美麗和燦爛;二是“淡金色陽光”,寫出了在此景以前夕陽的光輝,使景物的色彩美活靈活現地躍然紙上。
D3.我對B2同學的發言要做補充。文章中類似于這樣的描寫還有很多,例如:“遠處有密密的一片橡樹林,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紅紅的亮光。”這句色彩描寫使橡樹林在陽光:的照射下更顯生機,富有情趣。
師:以上兩位同學的分析,使老師和同學們腦海中的畫面充滿了繽紛的色彩。
A2:我也喜歡文章中作者關于景物色彩的描寫。我創作了一組幻燈片,我選擇的圖片是表現黃昏的景色的。這幾幅圖片從色彩上表現了黃昏來臨時,晚霞如火一般燃燒起來,染紅了半邊穹蒼。此段描寫抓住了顏色的特點,因此我選擇了色彩絢爛的圖片來表現這樣的景色。
師:你的幻燈片確實給人以輝煌燦爛的感覺。
A3:我也制作了一組幻燈片,現在播放給大家。同時,我還給我的這組畫面配上了一段畫外音,請同學們欣賞。(播放幻燈片,同時配上自己所創作的畫外音)“綠樹叢山、花香鳥語裝扮了這個美麗的世界。涓涓細流,婉轉鳥鳴,帶領我們走進奇妙的大自然。紅日映天,萬籟俱寂,一切生靈都在這畫卷中靜靜地安息。”
師:你的畫外音連同你的這組畫面深深地感染了大家。
A1:我也制作了能夠展現文章意境的畫面。(播放幻燈片;同時給大家介紹制作的內容)第一幅圖中,陽光非常柔和,能表現出獵人早晨走進樹林的喜悅;第二幅圖中的林間小路,能表現獵入正在一步步走進樹林深處。木橋、泉水、樹叢,這是一幅多么美的圖畫呀!泉水直瀉而下,正對應了文中的獵人“穿過蔓草纏繞的密密的榛樹叢,走下溝底”;清澈的泉水,也吸引著獵人去飲用。
H5:老師,我是采用朗讀法進行學習的,我想為大家朗讀一段。(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中的一段內容)“您穿過蔓草纏繞的密密的榛樹叢,走下溝底,果真是懸崖下有一股清泉,小橡樹把它的爪形樹枝貪婪地伸到水面;大個大個的銀色水泡從那細細軟軟的青苔的水底晃悠悠地往上直冒。”
D5:H5同學,我認為在你所讀的一段中,“晃悠悠地往上直冒”中的“晃悠悠”一詞讀得很好,你重讀了“晃悠悠”一詞,這個詞既體現出了水的清澈,又表達了水生植物的茂盛。另外,我認為你在朗讀中有一處不足,就是“果真是”。“果真是”一詞應該重讀,而你讀到此處時僅是一帶而過。因為這個詞可以體現出獵人尋找到水源之后的欣喜之情,也可以看出獵人此時的口渴難耐。 師:你說得真好!你能再為大家朗讀一段嗎?
D5:可以。(聲情并茂地開始朗讀。)
E2:老師,我認為D5同學所讀的這一段的下面一句,作者寫得非常好。其中“飽”字體現出了水的清澈,也體現出了獵人在七月的夏天里,在太陽的照射下的焦渴。
E3:我也想為大家朗讀一段課文。老師,我認為我的嗓音比較適合讀清晨,我給大家朗讀一下清晨這一段吧。“哦,夏天里七月的早晨!除了獵人以外還有誰體驗過一大早漫步在灌木叢中的那份歡暢?您的腳在沾滿露珠的發白的草上踩出綠色的腳印。您撥開濕漉漉的灌木,聚積起來的溫暖夜氣一下向您撲面而來。”
師:你讀得真好!我注意到你朗讀時特別加重了“一下”這個詞,能說說這樣處理的原因嗎?
E3:老師,我認為“一下”是作者對人體觸覺的描寫,突出了夜氣聚集了一夜的特點。此時,灌木叢外的空氣是清爽宜人的,而灌木叢里的夜氣卻是溫暖的,獵人撥開灌木叢馬上就感到溫度上的差別。
C7:老師,我在閱讀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在陽光照耀下……”這個語段,寫“香氣聞得太多,腦袋難受得發暈,那灌木叢真是沒完沒了……”全文都是寫景物的美好,為什么此處加上這句話,我認為這是一處作者的疏忽,是一處敗筆。
H6:反對!我認為此處是真實的寫景,人類進入大森林里,不一定處處都很美好。作者寫此處只是作為陪襯,更加襯托出后文美好的自然景物。
剛:我也反對C7同學的說法,我認為這句話也體現出周圍植物的芬芳以及灌木叢的茂盛。
師:以上兩位同學的回答,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不同人對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我們可以堅持自己對文章的獨特感悟。
E1:我發現,作者在寫作中注意了設問修辭的運用。其中有一處:“您從山谷走出來……天邊的那一道鉛色是什么呀?是暑氣的濃集?是烏云的臨近?……只見電光無力地一閃……哦!要下雷陣雨了!”作者在最后告訴我們“天邊的那一道鉛色”原來是飽含水分的云團。
G4:補充,文中還有一處“這是怎么回事?是失火了?……不,這是月亮要升起了。”這一處設問使讀者產生了緊張的情緒,然后作者卻說“是月亮要升起了”,又使讀者緩解了情緒。
師:那么作者采用設問的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呢?
A5:作者這樣寫,使讀者的心隨著獵人的感情跳動,時而緊張、時而舒緩,猶如身臨其境。
B5:我在閱讀中還發現了作者的感情線索。文章中的“歡暢”、“腦袋難受得發暈”、“您坐在陰涼處,呼吸著芬芳的濕氣”等詞句,都表現了作者的感情變化。由此,我總結出作者的感情變化是由歡暢到疲乏、勞累再到欣喜、舒適。
F5:補充B5,“壓”、“跑”、“躲”等動詞表現了作者在雷陣雨來臨時恐懼、害怕的心理。“天啊,周圍的一切顯得多么歡快明亮”,表現作者在雨后歡暢的心情,最后一段描寫晚霞的語句中,表現出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B4:我對F5同學的發言還有補充。作者的這種熱愛,并不是同一基調的,而是有起伏、有變化的,使人感到文章的感情脈絡是跌宕起伏的,令人不感厭倦。
師:清代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看來本文作者的觀察力是敏銳的,心思是細致的。
B4:老師,我在網上查到這樣一個資料,愿與大家資源共享。在描寫景物時,要找準“畫”的方位、順序。屠格涅夫在描寫《樹林和草原》時,就以時間為線索,用“一大早”、“在陽光照耀下”、“太陽越來越高了”、“黃昏來臨了”、“夜幕陶臨了”這些詞句貫穿全文。
F4:補充,文章還以獵人的行蹤為線索,讓讀者跟著獵人進入樹林和草原的美麗景色中。
B7:在描寫“一大早”的景色時,作者抓住了早晨空氣清新、萬物生機勃勃的特點。作者又用“遠處有密密的一片橡樹林,在陽光照耀下閃著紅紅的亮光”來抓住“陽光照耀下”的景象。“太陽越來越高”,寫出天氣已經開始熱了起來。“夜幕降臨”,寫出了作者回家時心情的舒暢……
G8:我安排了一組表現本文寫作順序的圖片,請大家欣賞。第一張是一條幽深的小徑曲折地通向遠方。這張圖片和文章開頭描寫了獵人漫步在灌木叢中,腳踩在沾滿露珠的發白的草上,與踩出綠色的腳印的情景相吻合。畫中雖沒有獵人的身影,但小路展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成了作品中的獵人,仿佛我們扛著獵槍向森林的縱深處走去。
第二張圖片視野開闊了,林子的盡頭出現了清泉,小樹根深深扎在水塘里,表現文中所說的“小橡樹把它的爪形樹枝貪婪地伸到水面”。文中“貪婪”一詞讓我想到了樹根深扎在水中的景象,同時獵人“一下趴倒地上,飽飲了一頓”,“飽”這個字表現出水的清澈,所以我選擇了這幅圖片。
這張圖片使我聯想到文中黃昏來臨的景象。文中說:“附近的空氣不知怎的變得分外清澈,像玻璃一樣;遠處出現輕柔的霧氣。”圖中的景象就像籠罩在一片輕柔、飄渺的霧氣中似的。
師:(總結)通過剛才的交流,同學們學到了許多知識。有的深入挖掘了詞語;有的聲情并茂地朗讀了課文;還有的運用聯想與想像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感染了老師。老師根據課文的內容,拍攝了一組MTV畫面,現在就播放給大家,希望同學們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師播放MTV畫面。)
D1:老師,我覺得您在整組MTV中運用的音樂十分歡快,適合后半段描寫小動物活潑、可愛的樣子。但我認為您在前半部分描繪樹林的景象時,應該用一些較優美、抒情的音樂來表現出樹林的美麗。例如,文中一句話說:“遠處有密密的一片橡樹林,在陽光照耀下閃著紅紅的亮光。”此句表現了樹林十分茂密。我感覺在前半部分可運用《貝多芬的F大調浪漫曲》,這首曲子更能突出樹林的美麗。
師:好!是個不錯的建議。
G5:我認為老師所做的MTV中更多體現了植物和動物,這樣使文章的內容更充實。但是,我覺得MTV中還應多展現樹林和草原,用樹林的茂密和草原的廣闊來展現作者筆下茂密和濃蔭的景物。
師:說得好!
A7:老師,您這個,MTV的優點是注重從人體的各種感官角度來描寫的。其中我記得一只蜜蜂在鮮花中蠕動,這幅圖畫表現的是嗅覺描寫。但是,我認為這樣表現嗅覺還不夠充分。我記得有一句詩:“花氣熏入欲破禪。”我認為老師您可以通過人物來表現嗅覺,并且在拍攝時要給人物表情一個特寫。
師:以上三位同學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謝謝你們的幫助,相信你們的建議對其他同學也很有啟發。
4.思維訓練能力擴展
師:在作家的筆下,大千世界都幻化成了絢爛的色彩、生動的畫面、奇麗的景致。屠格涅夫收放自如的筆觸,含蓄舒緩的描寫,使我們驚嘆:作者的大家風范和藝術手法運用得游刃有余。請同學們再次點擊校園網,找到本節課的相關資料。(生進入相關網頁。)
師:屠格涅夫是一位著名的“多產”作家,他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同學們可以借鑒其他人的學習方法,課后我們再進一步探討,以豐富我們的閱讀。
師: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過“一朵微小的花,可以喚起我不能用眼淚表達出的那樣深的心思。”我想,同學們在生活中一定有過相同的感觸。下面,請同學們在網上的素材庫中或你的電子影集中選擇一張圖片介紹給大家,并談談你心里的感受。
B5:在我記憶中一直深藏著這樣的圖畫:夕陽西下,火紅的楓樹旁有幾座小農舍,它們在溫和的陽光下更顯安詳。牧人騎著馬,悠閑地在草地上踱步。遠處,連天的山,連山的水,連著水的樹林,都在晚霞照耀下靜靜沉思。由此,我也想到了文中獵人的農舍,充滿了家的溫馨。
H7:我把這張圖片設置為墻紙,因為我實在太喜歡它了。看啊,烈日當空,色彩絢麗,浮云纏繞著、翻滾著,就像海浪一樣,讓我不得不去想:那云朵外面有怎樣的世界。
F4:這是我尤為心愛的一張照片。這是我和家人在黃山高處拍的。遠遠望去,云海飄渺,一棵伸出友誼之手的迎客松正向我們招手。此時我的心中充滿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
(生陸續展示自己心愛的照片,談自己的感想。)
5.階段終結,關閉網頁
師:我們的生活有干種風情,萬種妖嬈,不時地觸動我們的靈魂最深處。一幅幅風格各異的圖片,點燃了同學們思想的火花,也真實地再現了生活,原來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才是真正的魅力之源。(網頁畫面閃現,淡化……)
春風秋雨,朝陽晚霞,大自然以它悄悄的美,靜靜的壯麗,恬淡的樸素啟迪著人類的智慧,陶冶著人類的情操。中國古語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啁,天地間,我們感知宇宙的飄渺;山水間,我們領悟自然的永恒。同學們,讓我們一同攜起手來步入自然,親近自然,感悟自然!
(注:A8、B1、E5……為用該坐位號電腦的學生)
三、教研座談
A:近幾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B:目前許多中小學,對一些高科技教學設備的使用,多數都停留在課堂中進行簡單的演示,沒有完全發揮出這些設備的作用。
C:這種教學方式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隨著網絡技術的進一步提高以及一些大型網站的開通,開闊了人們的視野。
D:現在大多數有關網絡研究都集中在遠程教育方面,往往忽略網絡在課堂這一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應用。把傳統教學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相結合的新課型——整合課,即將整個教學過程通過網絡來實現,能最大限度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大教學容量,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A:我這堂“整合課”的內容選自語文出版社“語文版”課改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這堂課是對學科教學與計算機網絡相結合這一科研課題的初步探索。
B:怎樣來分析教學基礎以及如何確立教學目標?
A:在網絡條件下進行教學,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不是所有學科課程都適合網絡教學,要考慮教材內容、學生年級、信息技術基礎、教師綜合素質等多種因素。《樹林和草原》是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分別描繪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綠色的草原,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幅幅美麗的畫面。網絡教學要求學生品味這些作品,從中體會到人們對大自然的無限眷戀和熱愛。
C:對于寫景文章而言,畫面賞析和創作多媒體畫面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能夠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具體并且富有靈性。
A:對!在利用多媒體畫面輔助教學的同時,讓學生從網絡上下載一些寫景文章的學習方法和寫作技巧,同時了解文學創作的時代背景,以此可以擴大課堂信息量、拓展學生視野、優化教學過程、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把這節課設計成整合課是十分必要的、可行的。
D:由于師生人手一機,教師可以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課前制作成網頁,通過網絡來實現課堂上所有的教學活動。
C: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描繪俄羅斯樹林和草原自然風光的寫景文章,對于久居由鋼筋水泥筑造成的繁華都市的孩子來說,心靈感受與文中的景致描寫會有一定的隔膜。
A:在我所設計的課件中,首先播放了一些高樓林立、汽車喧囂、擁擠繁華的都市畫面,同時伴隨著刺耳的汽車鳴笛聲。
C:好熱鬧。
A:接著畫面一閃,屏幕上出現了雄奇的自然風光。有繁茂蔥蘢的樹林、有空曠遼闊的草原,無處不充滿著亙古未有的寧靜,無處不展現蓬勃生長的綠色。使學生為之震撼,為之感染,仿佛在頃刻間放飛了心靈,也卸下了滿身的疲憊。學生通過點擊校園網中本節課教學主頁,便可在計算機上快速瀏覽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全部內容,充分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B:在上課前,是否應該做一些輔助性的準備工作?
A:首先,課前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并根據課文的內容通過網上查詢、下載等方式,收集相關信息、查找資料。課上,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信息,通過網上鄰居上傳到教師的資料庫的文件夾中,與其他同學共享。
B:這樣做既可以督促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又可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A:這樣,信息庫中不僅有教師收集的信息,還有學生收集到的信息。從而避免了學生單一地從教師那里獲取信息的弊端。
C: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信息,并通過共享的方式進一步擴大信息來源,有利于樹立與人合作的精神。
A:其次,學生展示收集到的材料并且實現資源共享。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完成了本節課的基礎知識的教學。通過此過程,不但打破了書本局限,還擴展了學生視野。
D:那么,如何設置網絡交流的環節呢?
A:信息交流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可通過電子舉手,得到教師個別輔導;點擊教學主頁中的題庫,來檢驗自己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BBS公告板留言,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C:以此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
A:學生在網上可以查到如下的學習方法。如:抓住關鍵字、詞、句,分析整篇文章的“點評法”;從素材庫中選取畫面,利用Powerpoint制作成幻燈片,展示課文中的自然風光的“構圖法”;通過對文章語句的抑揚頓挫的處理,融入朗讀者的主觀感受的“朗讀法”……
C:對!這些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對文章有更深入的把握。
A:另外,學生還可以在網上查到作者的寫作背景,了解到原作《獵人筆記》的創作主旨,從而加深對文章中景致描寫的理解和把握。通過展示自己的MTV畫面,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拓寬了閱讀面,搜索并共享了信息。通過對信息的比較以及分類整理,加深了本節課的學習,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多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
C:這種能力將成為學生在未來社會進行終身學習的重要能力。
B:屠格涅夫是一位著名的“多產”作家,他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
A: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再次點擊校園網中的相關資料,通過介紹屠格涅夫的其他作品,引導學生課后深入探討,以豐富學生的閱讀。
C:網絡世界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這個學習過程是讓學生在網上的素材庫中或自己的電子影集中,選擇一張或多張圖片介紹給大家。學生結合自己的內心感受,組織語言、描繪美好景致,從中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文學創作能力。
A:我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再一次通過網絡教學展示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態,并引用中國古語“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來啟迪學生感悟自然,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號召學生攜手步入自然,與課堂上的教學導語形成首尾呼應。
D:整合課程與傳統語文課教學的區別在哪里?
A:師生通過網絡查到大量與課文內容息息相關的文字、圖片,通過網絡教學在課上共同交流。與傳統教學中學生只看到教材中的文字,以及少得可憐的教學掛圖相比,整合課中的信息量是傳統教學中的十幾倍,使教學勤口生動、直觀。可以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可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可使學生拓寬知識視野,改造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
D:整合課程有利于學生各種能力進一步提高嗎?
A:這種模式是以學生自我學習為核心,教師是開放式教學模式的組織者,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多種能力的提高。如:收集、共享、分類整理信息的能力,自學能力,熟練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創造性學習的能力等。這些能力在傳統教學中很難實現或根本實現不了。
C:整合課給學生更大的空間,更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這一點,與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是十分相通的。
A:對!如學生的交流、討論可以不受坐位的限制,在有限的時間里每位學生都可以最大限度發表自己的觀點,互相探討、學習,這是傳統教學無法實現的。再如,學生把自己對本節課的學習心得、點滴體會寫在留言板上,幾分鐘內就可以看到每位學生的留言,真正實現了調動課堂中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滿足他們的表現欲,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B:我感覺:整合課使課前、課上、課下融為一體,符合終身教育的要求。
A:當然,課前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進行預習,通過各種方式收集信息并進行自學;課上在教師的組織下進一步學習。
C: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
A:課下,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中的電子郵件、公告板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異地、異時的指導,學生還可通過登陸教學主頁繼續自己的學習與研究。
C: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對整合課教學模式的深入探索與研究,整合課必定為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開拓一片新天地。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