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高峰上,就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科學的發明和創造是靠人的思維來實現的。人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從哪里來?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教育可以激發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本質上講,教育應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和任務。
一、傳統教育的弊端
我國教育有很好的傳統,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上積累了比較完整的經驗。但相比之下,我們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方面卻不那么重視,特別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干擾,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背什么的教育模式使傳授知識和接受知識幾乎成為學校教育的惟一目標。有人曾這樣概括我國的教育弊端:小學教育是“聽話教育”,中學教育是“分數教育”,大學教育是“知識教育”。這樣的說法雖有失偏頗和尖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體現出了我國的現行教育在不注重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缺憾。在沉重的課業負擔下,學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個性得不到充分的發展,思維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這就抑制了學生主動思考,阻礙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扼殺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長期以來,學生在迷信權威、盲目服從的思維定式中學習,最終喪失了思考能力,喪失了創造的愿望,在讀書、做題、考試三位一體的教育循環圈里共同走向雷同與平庸。
二、教育的使命是讓學生學會思維
如果說傳統的繼承式教育在那個生產力發展緩慢,知識更新遠未達到頻繁的時代曾起到過很好的文化傳承、社會延續功能的話,那么對于今天這個科技發展迅猛、新知識產出頻繁、社會變革急劇的時代而言,它顯然有著太多的不適應。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是一個激烈競爭的世紀,一切形式和內容的競爭說到底就是國民創造力的競爭,是創造性人才的創造速度和創造效率的競爭。世界各國都對本國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給以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日本政府提出“創造力開發是通向21世紀的保證”;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普西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我們培養了大批知識積累型人才,培養了不少高分低能者。很多人一直在為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至今卻未能培養出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而扼腕嘆息;也有很多人一直為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增幅世界第一,而科技競爭力卻在世界排名中連續下滑而耿耿于懷。不管這是教育的悲哀,還是教育的失誤,總之,這跟教育有關,而且關系極大。
創造能力的培養首先意味著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而教育在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發展中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這也是教育在今天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務。每個人的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創造潛能,要把這種潛能充分挖掘出來,變成外顯的、現實的創造力,就必須通過科學、合理的教育來實現。心理學研究表明:普通人所發揮出來的潛能,只是他身上蘊藏潛力的極小部分。即使是愛因斯坦那樣的創造天才,也只不過才開采出他腦力的40%。大發明家尚且如此,普通人就更不用說了。這就給教育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即如何找到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得具有創造性但未得到充分發揮的人,通過接受教育,將自身的創造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組織,使得教育成為提高人們創造性能力的最佳外部誘因,這是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活動是有規律可循的,人的思維能力也是可以培養和開發的。因此,讓學生學會創造性思維,才是教育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目的。
總之,教學生學會思維應當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普遍的目標,它要面向全體受教育者。教育工作者都應以此為使命,讓每一位學生學會思維,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成為一個真正“受過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