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是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的責任感。通過教師的引導,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掌握綜合知識的技能和方法,使學生具有了解自然、了解社會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使課改實驗區更好的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依據《綱要》的要求,我們寧安市構建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異創新”的教學模式。
一、指導思想
新課程的理念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面向自然、面向社會、親身體驗;滿足學生現實生活的需要、未來終身發展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做學習的主人。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的責任感。綜合實踐活動是不受教材限制的開放性課程,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發者、引導者、組織者、服務者、評價者。
二、理論依據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異創新”的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建構主義學說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及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社會實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時,要求學生親身體驗自然社會來豐富學習生活,達到對知識的再創造過程,在教師的組織下,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異創新達到知識的獲得。
三、教學結構及操作程序
以“自主探究”為核心,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使學生獲得了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自主探究既可以獨立去完成主題,也可小組去完成。教師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獲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①凡是學生能發現的知識,教師絕不代替。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要由學生自己選擇;②要讓學生自己決定活動方案和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③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發展,教師不包辦代替。
“合作交流”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完善探究結果,在交流中求發展,達到優勢互補。合作交流是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讓每個學生都走向社會、走向自然,去參與實踐;再分組向全班匯報交流,通過交流,學生傾聽別人的意見,發現別人的長處,又學會表達自己觀點、完善自我,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①尊重學生的發展需要,注重個性的發展;②教師是合作交流的服務者、促進者、評價者,要讓學生自主提出或自主選擇活動主題,讓學生充分表現自己,不要過于強調結果,應注重過程。
“求異創新”是在“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觸發學生的靈感,撞擊新舊知識的切合點,是新舊經驗融為一體后的反饋及應用。它以整個知識活動為背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擴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善于想像,敢于猜測,學會選擇,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形成求異思維方式和發散思維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①不要人為束縛學生的思維,在學法指導上要具有差異性、創造性;②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發表不同意見,標新立異,要關注學生的發展。
四、評價要點
1.學生
①積極主動性: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每次課題活動中,能主動提出活動設想,努力完成自己承擔的任務;
②合作參與性:主動合作交流,大膽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認真傾聽同學們的觀點和意見;
③創新和實踐能力:注意提高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敢于標新立異,有競爭意識;
④方法的掌握:能運用工具,掌握和運用數據調查研究、整理材料的方法。
2.教師
①師生關系:民主、和諧、平等;
②課堂氣氛:尊重知識、思維活躍、鼓勵創新;
③活動情況:全員參與、師生互動、主動學習意識強。
3.教學效果
①參與情況: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求異創新;
②合作情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③知識情況:拄重學生學習過程,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獲得知識,能力、情感、意志、品質也都有不同的發展。
(作者單位:寧安市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