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鳳城老師是寧安市石巖鎮民主學校初中數學老師。2007年8月,新的課程改革實驗在全國38個實驗區展開后,安老師看到了素質教育的曙光,堅定了他奉獻教育、革新教學的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的課程改革實驗中。
當時,學校考慮到安老師身體的原因,沒有安排他參加實驗,他毅然請命,一定要帶這一屆的新生。他的執拗打動了學校領導。實驗開始了,安老師參加了課改培訓。經過培訓的安老師有了一定的思想準備,可是一翻開教科書,他還是被新舊教材的巨大差異震撼了。全新的教材結構、全新的知識呈現方式,讓已經有20年教齡的他既感到新鮮,又茫然不知所措。這套教材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去教,顯然效果是不會好的。多年來,安老師從他的老師、同事那里耳濡目染的和自己學習、摸索得到的那些所謂的教學方法都不足以駕馭它。
該怎樣備課,怎樣上好課呢?這可急壞了安老師。“摸著石頭過河。”這就是專家、領導給他的一把鑰匙。安老師打開《綱要》和《數學課程標準》,反復翻看培訓記錄。第一節課的教學方案經過兩天的醞釀,終于惴惴不安地落實到了紙面上。
站在講臺上,看到學生們玩得那么開心,活動得那么熱烈,他著實為其身心的解放、前所未有的主動參與精神而欣慰。可是,家長們找來了,怕這批學生會成為實驗的犧牲品。
幸運的是學校的領導非常支持他,堅持每天聽他的一節課,并組織教師不口他共同研討。安老師說想法和意圖,大家共同研究方法與策略。
為了取得家長們的理解與支持,他組織召開了學生家長會,向學生家長宣傳課改理念,使家長對課改有了一定的了解。安老師給他們講了一位臺灣教育專家對“學生”一詞的解釋,他說:“‘學生’,就是學生活的本領,學生活的技能,學生命的意義。”安老師指出:課改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去領悟生命的意義,去熱愛生命,學會做人,多掌握生存的技能以及生活的本領。他向學生家長許諾,不但要盡可能多地培養能升高中、考大學的學生,更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掌握一定的“適用終身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成為一代新型公民。將近一個月的實踐,家長、學生逐漸接受了這一全新的理念,安老師這才緩了一口氣。
2001年11月9日,寧安市組織了第一次課程改革數學課堂教學賽課活動,安老師向校領導及進修學校提出了參加賽課的申請。當時,參加市級賽課在民主學校還為數不多,況且這次賽課明確提出了“不許出假課,一定要是隨堂新課”的要求。好心的同事勸說他不要參加,說:“市里有那么多的高手,咱們學生的素質也不高,一旦賽砸了,免不了就成了別人品頭論足的話題了。”安老師置之一笑。他認為,這是一次絕好的機會,聽、評課的人除了市里的教研員就是全市課改的一線教師,這正好能驗證一下自己對課改觀念的理解是否正確,運用得是否恰當。沒想到他的課受到了廣泛好評,被評為市級優秀課。通過這節課,民主中學的教師看到了他們所走的課改實踐之路是正確的,盡管農村學校的教育環境、教學條件、師資水平等都相對要差得多,但是只要認識到位,同樣可以走進課改,同樣能夠有所作為。這更加堅定了安老師繼續探索、繼續實踐的信心。
現在,課改實踐在寧安實驗區進行一年多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態度發生了質的變化,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學生們興奮地說:“新的課程真好,過去是老師逼我學,現在是我想學,我愛學。”學生家長也感慨地說:“課改確實不錯,我的孩子變化真大。過去她不愛說話,現在變了,一張嘴就是我認為如何如何。”安老師的同行們也都拋棄了懷疑和擔心,積極地學習課改理論,紛紛在非課改年級進行實踐。現在,民主中學已經形成了人人談課改,人人實踐課改的良好局面。
新世紀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極其旺盛的專業生命,為教師充分發揚自己的教學個性提供了更好的舞臺。安老師只是千千萬萬個奮戰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中的一個,他用自己的辛勞汗水和睿智的思想為課改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今后更多的參與到課改中的教師做出了榜樣。無論前方還有多少困難,安老師一定會帶著他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一如既往地繼續走下去。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寧安市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