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安市中學數學課程改革指導小組
一、指導思想
在《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導下,建立促進教師和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合作交流、求異創新,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掌握方法、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二、教師評價
(一)評價原則
1.導向性原則。正確的評價指標有利于引導教師進一步明確數學教學的任務和要求,鼓勵教師在貫徹課程改革理念的過程中,探索數學課堂教學規律,不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2.科學性原則。數學學科課堂教學評價指標要依據《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力求科學、合理,反映新課程理念和教學規律,將評價引導到科學規范的軌道上來。
3.整體性原則。評價指標要充分體現數學課堂教學的整體性,著眼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體現教與學兩個方面,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
4.可行性原則。評價指標要充分考慮教材的變化和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的實際,注意導向性和可接受性相結合。評價指標的表述力求明確、簡練,評價方法力求簡單、易于操作,有利于教師在實踐中使用,并在評價過程中找小差距,明確努力方向。
(二)評價方法
1.教學目標
(1)符合《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和教材內容。制定教學目標時能以《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符合課程標準規定的原則和要求,并與教材內容基本保持一致。
(2)結合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時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
(3)全面性和準確性。能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日標具體,過程與方法目標明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恰當。
2.教學內容
(1)知識與能力。線索清楚,概念準確,知識結構嚴謹,無科學性錯誤,能力培養措施得當、有效,照顧全體學生。
(2)過程與方法。注意引導啟發、創設情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關注學習結果的同時,更關注學習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教育觀點正確,寓思想教育于知識傳授之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3.教學結構
(1)教學結構。教學結構科學,符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環節之間轉換自然,知識密度分配合理,按時上下課。
(2)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突出,難點處理得法。
(3)師生雙邊活動。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教與學雙邊活動有機結合,師生互動共同實現教學目標。
4.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方法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積極思考。針對學生思維的疑點、難點提出問題,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優化自身思維方式,達到因材施教。
(2)教具的選用。能很好地使用教具,強化教學效果。發揮電化教學手段,尤其是多媒體教學手段,使用中要操作規范、熟練。
5.教學能力
(1)教材的組織和處理。能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做合理、恰當的組織和處理,注意教材的整體性、系統性和特殊性。重點、難點準確。
(2)課堂調控。在教學過程中,能根據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合理調整教學活動,妥善處理課堂上的突發情況。
(3)教態、語言、板書。衣著整潔,精神飽滿,教態自然。語言表達準確、簡潔、生動流暢,講普通話。板書邏輯嚴謹,文字精練,布局合理,書寫整齊規范。
6.教學效果
(1)學生思維狀況和學習情緒。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氣氛和諧融洽。
(2)學生接受程度。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本課知識內容和教育觀點,并達到所要求的能力,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3)學生學習效果的測試。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習題或座談提問,對學生測試。測試結果說明教學效果。
三、學生評價
(一)評價原則
1.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原則。學生應當參與教學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并對教師的教學狀況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在評價中仍將發揮重要的作用,但不是“裁判員”。
2.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原則。評價要依據《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涵蓋數學學科的各個方面的內容,既要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又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自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
3.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原則。單純的書面測試不能適應數學課程的發展,運用多種方法對不同的目標、不同內容進行評價勢在必行。凡是有利于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評價方法都應肯定,教師應在實際的教學中積極探索針對不同學生、不同內容的有效評價方法。
4.評價時機的全程性原則。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評價就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再進行,而必須伴隨于教學的全過程。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和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
(二)評價內容
1.主動探究方面。應重點評價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興趣、技能、思維水平和探究能力。具體可以評價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是否積極主動,是否持久,是否實事求是;觀察是否全面,提問是否恰當,測量是否準確,設計是否合理,表達是否清晰,合作交流是否為雙向或多向的;收集和整理信息、進行合理解釋的能力如何,動手能力如何,與同學之間交流合作的能力如何。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應重點點評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態度。具體評價學生學習興趣是否濃厚,探究欲望和學習動機是否強烈,是否尊重事實、尊重證據,是否敢于猜想,勇于創新;是否樂于合作交流;樂于采納別人的意見,樂于改進自己的學習與探究方法;是否熱心參與相關活動,增強自己的責任感。
3.數學知識方面。應重點評價學生對數學知識中的最基本的概念、性質、定理、公式和技能的理解與應用過程,而不是檢查學生最終記住了什么。既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
(三)評價方法
1.教師的觀察。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數學學習表現,據此安排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進度,改善教學方法,必要時可以進行個別指導。長期的系統觀察應有記錄。
2.與學生談話。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向學生詢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了解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或想法。
3.杰出表現記錄。教師將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有特殊意義或價值的信息(如學生的超常表現、獨特見解、科學創意等)及時記錄在案,供終結性評價時參考。
4.測驗與考試。要改變過去以知識記憶為主的書面考試方式,要注意新情境的應用,針對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試、筆試等方法,著重檢查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學生成長記錄袋。由教師或學生收集學生的學習成果,如數學課的學習筆記、心得、體會、小論文、調查、觀察日記等,由此可以把握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軌跡。
6.及時評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某段時期、某一活動中的表現,直接對學生以評語形式做出評定。這種評定要實事求是,以鼓勵性、激勵性語言為主,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最終日的。
7.作業。教師從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判斷學生的相關水平和能力。
8.評議法。涉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指標,除上述方法外,還需采用評議法。即先由學生按要求白評,然后組成小組讓學生互評,最后教師可根據學生自評與互評的結果,參照觀察記錄、考試、作業情況做出綜合評定。
以上評價方法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法,以定性分析為主。目的是促進數學教學的科學性,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劉維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