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尊重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開發學生的智力,拓展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形成健全的個性等方面,語文與其他學科相比有其獨到的優勢。文學欣賞是人們閱讀文學作品的一種精神活動,在語文教學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文學欣賞能力的培養。
一、文學欣賞必定要有形象再現
在分析文學作品時,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一幅幅富有立體感的畫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其境、聞其聲、見其人,才能品味文學、感悟文學。如:在分析《風景談》中的“高原歸耕圖”情景時,我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讓學生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個動人的畫面:黃土高原、明月、藍天、黑糊糊的山,活蹦亂跳的小孩,牽著牛的耕地人踏著月色、唱著《信天游》,姍姍而下……隨著畫面的浮現,學生會想到抗日戰爭時期那最艱苦的年代,延安解放區那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以及當地軍民那豐富的生活、崇高的精神和充實的人生。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不僅是一幅畫,更是一首歌,一首山村美、勞動美的贊歌。學生在想像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其思想也得到了升華。
二、文學欣賞必定要有情感反應
語文課中,不少作品都有著豐富的內涵,都洋溢著作者的情感。在分析文學作品時,要做到科學性與文學性的和諧統一,要引起學生情感上的激蕩,使學生進入到一個美的藝術境界,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將作者的感情和自己的感情相融合,以此去叩擊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譬如:在分析《祝福》一課時,隨著故事的進展,學生漸漸地熟悉了祥林嫂、魯四老爺以及柳媽等人物。通過對文章的進一步了解,學生必然會產生對祥林嫂的同情,對魯四老爺的憎惡,對柳媽的反感……而且在閱讀作品時,不禁為祥林嫂的遭遇感到沉重,為她的被侮辱、被迫害、被摧殘致死而按捺不住內心的悲憤,憎恨那“吃人”的封建社會。從悲尉性人物祥林嫂的遭遇來看,學生認識到了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通過感知、聯想、想像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使學生形成了愛憎分明的情感。
三、文學欣賞要有美感的把握
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有智育、美育、德育的教育功能。在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中,無論是自然的美、社會的美,還是藝術的美、科學的美以及語言的美,都生動地反映或鮮明地表現了某些事物的內涵,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豐富的想像,去精心設計審美情境,把文中那些靜止的文字轉變為鮮明的、可感知的形象。如:在講授《荷塘月色》一課時,我首先抒情地朗誦了這篇課文,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遍地月華清輝”的特定審美情境,隨后配合教材選讀了一組寫荷、賞荷的經典之作,使文章營造出來的情境像和風細雨般地滲入到學生的心田,使其在腦海中勾勒出了一個荷葉田田、荷花艷艷、荷香裊裊的境界。學生置身于這種特定的荷塘情境之中,自然會興致盎然地帶著一種對荷塘月色美景的憧憬和領略荷塘月夜風光的審美情感,進入到文章的情感世界中,由欣賞而動情,由動情而移情。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從審美角度去設計教學,去處理教學內容,去安排教學活動,著力撥動學生的“美感琴弦”,彈奏出審美教育的樂章,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水平,使學生在美的熏陶和浸染中,提高精神境界,完善思想品格。
(作者單位:牡丹江市勞動局技工學校)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