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鑒于課程評價(包括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本文只針對學生評價體系進行闡述)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具有導向、監控、調節、鑒定等重要功能,從一定程度而言,能否建立起一套適應素質教育需要,與新課程理念相符合的學生評價體系,是關系課程改革能否取得較大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對新課程所倡導的發展性學生評價體系進行闡述之前,有必要對現行的學生評價體系的不足之處加以反思。
一、現行學生評價體系的不足之處
1.評價功能失調,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例如,學生、教師、家長大多只關心考試的成績,而往往忽視考試所反映出來的,在學生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過于注重終結性評價,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努力情況和進步程度,即忽視形成性評價。
3.評價主體單一,一般都是由教師來評價學生,往往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即忽視其他形式的多主體評價。
4.評價標準機械單一,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個體間的差異。
5.評價內容不全面,過于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評價,過分關注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
6.評價方法單調,過于注重量化評價和紙筆測驗,忽視質性評價及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的統合。
以上各項既是現行學生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評價體系力圖有所突破之所在。
二、關子新課程所倡導的發展性學生評價體系的理念與特點
所謂發展性評價就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的學生評價理念和體系。
1.發展性學生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達到預定的發展目標,而不在于檢查與評比,其主旨在于通過對學生過去和現在不同情況的了解和分析,提出改進建議,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斷提高,并逐步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
2.發展性學生評價強調從學生發展的各個環節具體關注學生,促進其發展,因此強調重視收集、保存學生發展過程中能代表學生發展的行為、關鍵資料及對這些資料的分析。
3.發展性學生評價內容關注學生發展的全面性,其內容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個方面。
4.發展性學生評價倡導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它倡導運用多種評價方法、評價手段和評價工具,綜合評價學生在態度、情感、價值觀、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與進步。
5.發展性學生評價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強調關注和理解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能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提出不同的具體建議。
三、關于發展性學生評價體系中的日常評價與考試評價
1.發展性學生日常評價
①淡化分數與評比,重視和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功能,取消百分制,在評價過程中采用等級制形式,以淡化學生之間的評比(相對評價),提倡學生與課程標準比較(絕對評價)、與自己的過去比較(個體內差異評價)。要注重在多種比較中客觀地了解和評價學生,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和悅納自我。
②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進行過程性評價,用激勵的語言評價學生,同時要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多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但同時要注意的是教師的激勵評價要適度,要避免浮夸的、形式上的激勵或獎勵。教師要參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深刻理解激勵的內涵、方法及效果,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激勵學生,并促進其發展。
③在實施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和多主體評價中,要把評價與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緊密結合。要通過真實的載體,客觀實效地評價學生,避免多主體評價流于形式,教師還要對其他主體參與評價予以必要的指導。
④學生日常評價要簡便易行,避免加重學生的負擔與精神上的焦慮感。要重視形成性評價,用作業、提問、觀察、談話及開展相關活動等多種方式及時了解學生、評價學生。
⑤日常作業要將完成作業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結合起來。作業設計要有針對性、層次性,作業布置要有時空性(如:課前作業、課上作業、課后作業、單元作業、課程作業等)。要做到課堂作業與課外作業相結合;有聲作業與無聲作業相結合;口頭作業與筆頭作業相結合。
⑥教師要通過平時測驗、單元測驗、階段性測驗,檢查和督促學生的學習,診斷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考查學生能力的發展。在測試內容與形式上要有所突破,改變將紙筆測驗作為惟一主要的測驗評價手段的現狀。
⑦學生日常評價可以采取成長記錄袋的方法,它主要記錄學生在各種領域中的學習與發展。在成長記錄袋中要以學生的基礎性發展目標與學科學習目標為評價點,收集、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中的課業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發展狀態,展示學生的努力、進步與成就,反映學生一段時期內在某些領域的成長軌跡和發展的變化,反映學生了解了什么,能做或者不能做什么,想些什么,有什么進步與發展。要避免將成長記錄袋流于形式,教師要對其收集的信息進行必要的分析,為學生提出改進建議。
2.發展性學生考試評價
①要重視考查學生面對真實情境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考試問題的真實性與情境性,加強考試內容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以便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對現實生活的領悟能力、解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②考試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階段成果,又要關注學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及今后的發展狀況,讓考試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考試內容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要重視對學生評價的全面性,突出對所學知識的整合、應用、實踐、探究及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等。考試形式應靈活多樣,可采取分層考試、開卷考試、二次考試、小組合作考試等多種形式,以及口試、筆試、觀察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自選強項評價方式,學習態度、日常作業、試卷檢測相結合的方式等,從多個側面、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地評價學生。
③探索試卷的題型、題量。試題指導語要親切、生動,有利于緩解學生的考試壓力。要關注評價的質量,使得評價的結果具有可靠性與穩定性(即信度),根據評價結果所做出的推論要具有準確性與有效性(即效度),評價要確實起到促進教師與學生發展的實際作用(即實效性)。
④畢業考試、升學考試和招生考試都要將考試成績與平時的評價結果相結合。在各級各類考試中改變將考試分數簡單相加作為惟一錄取依據的做法,要與其平時評價(如:學校推薦性評價語、學生特長測查結果、學生成長記錄袋等)結合起來。
發展性評價體系的建立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研究部門、廣大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普遍了解、認同、研究和積極參與,同時也有待于一個有效的激勵與制約機制的建立,才能充分發揮評價在課程改革中的有效價值。
責任編輯/張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