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所實施的課程評價仍然是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考試的形式被生硬地套用到教學過程中來,階段測試和學期成績測試也帶有很強的終結特征。考試成了評價教師教學效果和檢驗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手段。這種評價已不再適應21世紀外語教學的需要。以俄語教學為例,2001年頒布實施的《全日制義務教育俄語課程標準(實驗稿)》首次提出俄語課程應致力于建立旨在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既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又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評價,還包括家長、社會團體和相關部門參與的評價;通過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形成過程。筆者就外語教學引進形成性評價機制談談自己的感受與看法。
一、課堂教學滲透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過程
評價是課程進行中不可缺少的調節手段。以這個理念為指導,教師不應當相信有某種固定不變的課程設計方案,不應當相信有某種固定不變的教學計劃,不應當相信有某種固定不變的死板的教學程序。你不可能預先設定好所有這一切,并一成不變地執行下去,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和態度有許多不能預見的情況和變化,教師的情況也是如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要隨時收集相關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隨時改變原有的實施方案,做出新的教學決定。
下面的俄語課堂教學案例充分說明了評價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功能:

在兩分鐘的課堂教學行為中,教師幾次收集學生的信息,進行非正式評價活動。而這樣的微觀評價活動,正是教師運用形成r生評價授課的表現。平時不注意運用形成性價手段進行教學與使用形成性評價手段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二、建立完善的外語教學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是外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之一。還以俄語為例,俄語課程的評價目的是依據《俄語課程標準》來檢查俄語課程是否滿足社會和學生的需要,對俄語課程的組織實施和教學效果進行監控,提供教育教學的反饋信息并予以指導,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使學生在俄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與此相適應,俄語課程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主體、對象、原則、形式與手段等各方面,應重點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及效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習過程和結果達到統一。
當然,形成性評價并非外語教學中十全十美的評價機制,且仍然存在很多操作上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要根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構建一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和“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完善的評價體系,使基礎教育的課程評價真正走向科學化并切實成為外語課程發展的強有力的支撐,還需要我們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周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