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而優化教學過程則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核心。如何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這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緊迫而又艱巨的課題,需要教師不斷去思考,去研究,去實踐。為此,我們特邀請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義務教育教研部趙守文主任,對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系列問題逐一進行分析,旨在減少廣大一線教師在此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困惑。
走進新課程、推進素質教育要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即備課、講課、輔導、考試和評價各個階段,而備課創新則是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的重中之重。
一、體現備課的理念創新
所謂備課創新,首先應該表現在以人的生存發展為本的備課理念創新。而備課理念創新要符合新課程改革提出的素質教育要求。備課要跳出傳統教學備課的“三線一點”式的桎梏,即備課單純考慮傳授的知識點、考試(試題)題型的訓練點、評分標準的采分點,僅僅關注學生考多少分,升什么樣的學校這一主線。備課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
之所以提倡備課理念創新,是因為《課程標準》下的新課程給教學備課創新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空間。因為新的備課標準下的備課應該完全扔掉抄教參、備教參、演教案劇這一“拐棍”。新課程的備課要求教師張揚個性,進行創造性工作。無論從教材的選擇和處理、信息資料的收集和篩選、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安排都需要教師經過創造性的勞動進行改造加工,體現各自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風格。
所謂備課理念創新,應當把備課當作是提高自身專業化素質的有效途徑。是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必備條件。備課的過程應該是校本校研、校本培訓的過程,是一個群體和個人反思感悟的過程。在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備課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
二、體現對備課教學內容的重組加工
備課創新,主要是對教學內容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重繃口工。
1.反映在教學目標的綜合性上
按照《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目標主要包括:基礎性發展目標(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學科教學目標,指在教學目標方面要體現“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目標功能,即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體驗性目標;以及學科具體教學目標,例如,《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科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在備課中要努力實現這些方面的完美結合。如,數學課《電話費的研究》(研究性課程)可以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電話費的研究,使學生掌握y=kx型數量型數量關系的規律,并會利用數學知識計算話費問題。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表達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德育目標:教導學生學會溝通合作,發揮學生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情感目標: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及學生的經驗,在教學活動中經歷情感體驗。
2.反應在教學內容的整體性上
所謂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就是要解決好“五個吃透、五個把握”:
①吃透教材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知識的整體結構、主要線索、縱橫聯系,把握好知識點,形成知識鏈,構成知識網;
②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知識體系,重組加工教學內容,把握住教材的重點、難點、訓練點;
③吃透教材中適應多層次需求的內涵,把握住教學的深度、廣度和密度;
④吃透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把握住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德育目標、能力目標;
⑤吃透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把握住知識的停靠點,解決“學會”問題,把握住情感激發點,解決“樂學”問題;把握住思維展開點,解決“會學”問題。
例如:在初中教材中,“二次三項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數”、“一元二次不等式”,簡稱:“四個二”。它們分散在初中代數1~4冊,貫穿全書的始末。相互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在二次函數教學中,要想突出其地位和作用,必須以二次函數為核心、判別式為工具,通過各種“信息”,提綱挈領和簡明扼要地把要掌握的重點知識用圖表的形式勾畫出來,可暫稱為“二次函數綱要信息”圖表。這個圖表不是知識內容的簡單重復和羅列,而是要盡量揭示“四個二”之間的有機聯系。運用圖表的科學性、邏輯性、直觀性和趣味性,使之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聯想能力、視覺記憶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總結、歸納、概括能力。圖表本身既突出了二次函數的核心作用,又以其為主線溝通了其余“四個二”的知識聯系。

3.反映在教學過程的整合性上備課要努力實現:學科自身之間的知識整合,學科之間知識的整合,學科知識與情感、經歷的整合,學科知識與過程、方法和探究的整合,學科知識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整合,學科知識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
教學內容的整合要關注和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時恰當地反映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果,增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把飛速發展的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作為數學教學的背景,賦予數學知識新的內涵。可以把納米技術、基因圖表、宇宙飛船、電腦網絡、現代通訊工具和交通工具等作為數學學習的背景,克服數學教學內容陳舊、僵死的傾向,使數學教學內容更現實、更鮮活。
教學內容的整合性,旨在消除學科分離或界限分明的教學體系中不同學科之間水平關系的學科溝通、聯絡的整合。把數學的學習建立在超學科的綜合學習的基礎上。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界限不應當是直線和實線,而應是曲線和虛線的。要努力實現聯系和溝通。把化學方程式計算作為列方程和解方程的個案;把物理學中的力學、電學、熱學的公式計算納入數學教學中已知一些字母的值,求相應字母的代數式的教學內容之中;把生物學中的細跑分裂、基因工程作為數學教學的背景。
搶占數學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整合研究的制高點。全面掌握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及其操作、應用,并竭力使其成為自己學習和教學的工具。可以利用網絡收集數學教育改革和科技發展的前沿動態信息,將其作為數學教學的背景;可以應用已掌握的技術制作圖聲并茂的多媒體軟件,使數學教學更加直觀、形象,易于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思考。努力尋求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與信息素養的最佳結合點,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習數學的工具。鼓勵學生在幾何作圖、函數圖像的描繪、數字統計、乘方、開方、三角函數的計算等方面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不斷拓展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教師要努力開展信息技術環境下數學模式的探索,要對教學內容、教學角色、教學方式上引起的變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不斷總結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教學模式。
教學內容的整合性,要注重從學生個體所獲得的經驗出發,兼顧學生個體間與個體內結構傾向與功能的個別差異,側重其他維度、動機和興趣,對能夠幫助學生獲得經驗的活動進行整合。關注學生的合作與交流,體驗、感悟和反思,努力實現體驗性目標:經歷——反應——領悟的統一。從學生學習經驗的角度出發,應體現如下原則:
1.動機效果原則,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內驅力,并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2.能力適切原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有成就、能力傾向及其他條件吻合,注重教材的適切性、方法的適切性、時間的適切性和情景的適切性。
3.引導持續原則,應借助模仿認同、教師示范,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持續不斷提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