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圍
學生被動學習乃至厭學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們眼里知識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要改變這種現象,就應要求學生善于發掘蘊涵于知識本身的情感,善于藝術性地賦予知識以情感。有了情感,知識就有了生命,學生就會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價值。對于自己感到有魅力、有價值的東西,學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
對學生而言,積極的情感遠比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責任感都重要。帶著沉重的恐慌感,學生怎么能自主學習呢?如果沉甸甸的責任和淵博的知識伴隨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帶給學生的只能是被動和消極乃至失望、彷徨和沉淪。教師的良好情感能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要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善于營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圍,把更多的“情”和“愛”注入到平日的教育教學中,要給學生以足夠的心理安全感,這樣,學生才能帶著信心和勇氣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要給學生豐富的情感,教師就應該用一顆愛心對待學生。教師只有懷著一顆愛心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感受到學生的喜怒哀樂,師生才會成為朋友,學校才會成為樂園。教師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臨下式的語言轉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語言,將生硬冰冷的語言變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因為,只有在富有情感的、平等和諧的氛圍中交流,學生才能“有話總愛跟老師講”,“有事總愛找老師幫”。這種“求學”的境界,也正是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的重要標志。
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
教育不應怕學生暴露問題,要解放學生的身心,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一些看似錯誤的回答也可能蘊涵著創新的火花。在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結論,只要講得有道理,就應給予肯定,即便是與教材中的敘述有所出入,也不能硬將教材中的結論強加給學生,因為任何知識的學習都要經歷由不完整到完整的過程。讓學生真實地陳述自己的想法,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不輕易否定學生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的答案,這樣,學生才會“放下包袱、開動機器”。同時,在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引導學生相互比較和鑒別,把發散的思維再回攏起來,這樣就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嚴謹性和深刻性。
創建多維互動的教學組織形式
新課改強調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它呼喚與之相適應的新教學組織形式的誕生。如何創建多維互動的、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我們應提倡“三主”、“三不”的組織原則——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玩中學,以“活動”為主,不“鎖住”學生;讓學生圍繞目標自主選擇教學內容、自主選擇喜歡的學習方法,以“發現”為主,不“代替”學生;讓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發現結果或規律,教師不做現成飯喂學生,以“鼓勵”為主,不“鉗制”學生。這樣的課堂,少了不該有的條條框框,多了應該有的自由與寬容,多了自主學習應該有的自信和勇氣。在這種不拘一格的教學形式中,在這樣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學生的手指靈活了,思維的閘門開啟了,進發出了智慧的火花,激蕩起了創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歡欣,教師在此過程中,也充分展現出了人性的魅力。
(作者單位:大慶市第24中學)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