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資源
以蟲治蟲
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蚨蜥傳
蚨嫩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昂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茍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二、教學設計
《以蟲治蟲》這篇課文選自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單元的主題是“關注科學”。課文是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的一篇短小的文言文。按照《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要求,可以做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學生學習時能夠掃清字詞障礙,疏通句意,讀懂課文。在朗讀中能正確地把握停頓和重音。
(二)過程與方法:在上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病蟲害防治的方法或例子,引導課外學習,引導關注生物科學;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將遇到的字詞障礙,句子疏通、文意理解以及朗讀的重音和停頓等問題,都組織學生在互相討論中合作解決,享受成功的喜悅。教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提供幫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課文,學生會了解我國一千多年前就已經關注了生物科學,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以蟲治蟲,既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又有益于環境保護。
從教材與“課標”的關系來看,本節課體現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學生在這節課中完成了如下的思維訓練:自主學習課文——合作研討問題——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實踐閱讀方法。也就是通常說的“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學生通過學習這一例子,掌握了學習語言的一般規律,從而提高了語文素養。
總之,相對于傳統教學來說,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在教師的參與、引導、幫助下,學生自主地學習知識,并在相互合作中共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三、課堂紀實
師:課前,同學們通過查找資料了解了關于病蟲害的防治辦法,現在哪位同學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屏幕上打出課前預習的要求。)
生A:如果大樹生了害蟲,啄木鳥用它尖尖的嘴能把蟲子從樹干里啄出來。所以樹林里應多養一些啄木鳥。
師:這位同學介紹得很好!下面請想說的同學依次來講,最好能點出你所介紹的這種辦法的利與弊。
生B:如果莊稼生了害蟲,可以撒農藥。這種辦法能很快殺死害蟲,但可能會污染環境。
生C:青蛙可以吃害蟲。
師:剛才有位同學說啄木鳥用尖尖的嘴啄出害蟲,那么青蛙是怎么吃害蟲的?我想你們有人可能見過,或者從生物課上了解過。
生C:青蛙用長舌頭一卷就把害蟲吃掉了。(說著,這名學生伸了一下舌頭,其他學生都笑了。)
師:(笑)c同學的動作很像!請同學們接著介紹。
生D:貓頭鷹能把田地里的老鼠消滅掉。
生E:“滅敵靈”也能殺死害蟲。
師:“滅敵靈”也是農藥的一種,殺害蟲的同時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從生物科學的角度來說,人們用一種害蟲的天敵來消滅害蟲,既有利于環保,又有益于人類的身體健康。值得我們驕傲的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就已經有這方面的成就。下面,我們共同學習北宋科學家沈括的《以蟲治蟲》。
請同學們參照工具書、課下注釋和查到的資料,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學習課文,一會兒我們來交流學習成果。(學生合作學習,教師參與引導。)
師:我了解了一下,除了有疑問的地方之外,同學們基本上都已學完了課文。下面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生F:我們組認為有五個字需要掌握:狗蝎的蝎(xie)、其喙的喙(hui)、蔽地的蔽(bi)、悉為的悉(xi)、大穰的穰(rang)。
生G:生字還得加上兩個:謂之的謂(w“)、課下注釋里趙頊的頊(xd)。
師:生字還有嗎?
生(集體):沒有了。
師:一共有七個生字,請同學們記好。
生H:我們組有兩個詞語不知道怎么解釋:“蔽地”和“悉為”。我們組認為“蔽地”是“隱蔽在地面下”的意思,不知道對不對?
生I:我們查了詞典,上面對“蔽”這個字有兩個解釋:遮蔽;擋住。這里說傍不肯蟲非常多,成千上萬,所以我們認為是“遮蓋了地面”。(部分學生點頭。)
生J:那傍不肯去消滅子方蟲還不得隱蔽點呀?
生K:都隱蔽到地下怎么去殺蟲呢?而且課文后面提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這說明傍不肯并不怕子方蟲,根本不用隱蔽起來。(有學生馬上站起來補充。)
生B:再說,成千上萬的傍不肯都隱藏到地面下也不可能呀! 。師:通過同學們這一番爭辯,“蔽地”可以理解為——
生(集體):遮蓋了地面。
師:剛才這個組還提到了“悉為”沒有理解,哪個組說一下看法?
生A:我們感覺傍不肯與子方蟲搏斗后應該把它們都截成兩段了,所以“悉為”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全都”呢?
師:大家用按照上下文的意思推斷詞語含義的方法非常好,理解非常準確,“悉”是“全都”的意思,而這里的“為”讀音是w引,意思是成為、變成。“為”還有一個讀音是w“,意思是給、替、對等。同學們回去后把這個多音字整理到字詞本上。
生L:我們組還有兩個詞不理解“方為”和“土人”。
生F:老師,這個“為”應該讀wei嗎?
師:對。
生K:詞典上對“方”有四種解釋,我們把前三種解釋“方形、方向、方法”套用到這句話中都不太恰當。所以我們認為第四種解釋“正在”是對的。
生G:那“方為”就是“正在成為”的意思,對嗎?
生(集體):對。(教師欣喜地豎了一下大拇指。)
生D:那“土人”該不會講成“土里的人”吧?(學生笑了。)
生M:詞典上的解釋是“外地人稱經濟、文化等不發達的原來住在本地的人,并含有輕視意”。
生(部分):這里沒有輕視的意思。
師:如果沒有輕視意思的話,再拋開外地人的態度那么“土人”可以理解為——
生(集體):本地人。
師:很好。
生M:老師,我有一個想法,“其蟲舊曾有之”里的“舊”不能講成“破舊、陳舊”,應該理解為“原先、以前”,對嗎?
師:真聰明。推斷詞語意思應考慮上下文的語境。字詞上如果沒有障礙了,我們來朗讀課文加深理解。好,哪位同學先來讀?其他同學可以從朗讀方面的要求加以評價。
(生D朗讀課文后坐下。)
生F:我感覺他讀得太快了。
師:語速應稍慢一些對嗎?還有嗎?
生O:他有的地方停頓得不對,例如:“慶州界生子方蟲”,這句應在“界”和“生”之間停,“生”和“子方蟲”之間也應停一下。
師:也就是說,應按照什么地點、怎么樣了的意思來停頓。對嗎?
生(集體):對。
師:以此類推,同學們在朗讀其他句子時也應注意句子內部的層次關系,讀好停頓。還有別的嗎?
生P:有的地方應突出強調,他沒重讀。例如:“生”、“害”、“喙”、“鉗”等都應重讀。還有,文中搏斗的情節沒讀出激烈的感情來。
師:這個意見提得非常好!所以說我們朗讀時語速、停頓、重音、感情的把握能直接表明你對這篇文章的理解,朗讀得好,說明你對文章的內容理解得好。下面,同桌之間相互聽讀一遍課文,交流一下朗讀的感受,好嗎?
生(集體):好!
(學生開始互相聽讀,互相評價,教師各組巡視,不斷有學生詢問教師問題,場面熱烈。) 師:我剛才說朗讀得好,說明你對文章內容理解得好。現在哪位同學敘述一下文章大意?
生Q:宋朝元豐年間,慶州這個地方生出一種子方蟲,正在危害著秋天的田地。忽然有一種昆蟲出現了,樣子有點像狗蝎,嘴上長著鉗子,成千上萬地覆蓋了地面。它們遇著手方蟲,就用嘴上那把大鉗子把子方蟲截成兩段。過了十天,子方蟲全被殺死了,莊稼獲得了大豐收。這種昆蟲原來就有,當地的人們把它們叫做“傍不肯”。
(學生集體鼓掌。)
師:同學們的掌聲是對你的發言最好的評價。我看出同學們已經成功地學會了這篇文章。俗語說“磨刀不誤砍柴功”,現在請同學們簡要總結一下學習這篇課文的收獲和學習方法,整理一下學習筆記。(學生靜靜地思考、寫筆記,教師巡視指導。)師:現在請大家推薦一位同學總結一下。生M(被推薦者):我認為閱讀文言文應該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積累生字、詞語;通過朗讀疏通句子、理解文意;遇到疑難問題要主動探究。
師:這位同學的發言很好!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各有不同,關鍵是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方法。現在,老師推薦給你們一篇同樣寫昆蟲的文言文《蚨蝂》,請同學們用剛才自己總結的方法閱讀。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得很好。一會兒我們來交流文章的大意。
(學生自學文章,教師巡視、指導。)
師:(帶著鼓勵的眼神掃視全班)看來同學們已經胸有成竹了,哪位同學先發表見解?
生日:蚨蝂是一種擅長背東西的小蟲子。它不管看到什么都撿起來放到背上。由于它的背部比較澀,所以它背上的東西不容易滑下來。它越背越多,東西快把它壓倒了。有人可憐它,幫它把背上的東西拿下來,可它還會繼續撿起來背上。它還喜歡爬高,一直向高爬,直到從最高點摔下來。
(學生鼓掌,教師微笑著對發言的學生豎起了大拇指。)
生E:老師,蚨蝂真是太貪了,連命不要了。
師:是的,生物界真是干奇百怪,每一種昆蟲可能都有它的天敵,像子方蟲和傍不肯;也有的是毀于自身的某種欲望,像蚨蝂。其實大自然本身是和諧的,它能夠自動調節生態平衡,我們人類要尊重客觀規律,和大自然和睦相處。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今天的作業:(大屏幕上顯示出“研究性作業”的內容。)
現在的生活中還有“傍不肯”和“蚨蝂”這兩種小蟲子嗎?它們的俗名是什么?有什么習性?請同學們回家后和父母共同探討。
今天我們學得很愉快,也很有收獲。下課。
四、教研雜談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具有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一篇新課文,教師加一些研究課題交給學生,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通過對工具書的利用,通過對資料的檢索,通過對網絡的訪問,通過對家長、同學的咨詢,在第一時間加強了識記內容,擴大了知識內存。一方面,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會有較強的興趣,有利于激發主動學習、創新學習、探究學習的欲望;另一方面,也鍛煉了自主學習、獨立操作的能力,并使之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語文學科是基礎學科,具有包羅萬象的形象思維和綜合表達功能,正如古人所說的“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教師通過引導,點擊了學生的想像鍵,誘發了學生的思維,使之“寂然疑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這節課的開頭,學生通過想像和聯想,羅列了一系列生物現象,如:“啄木鳥”、“青蛙”、“貓頭鷹”等與病蟲有關系的知識,既吸納了生物學的內容,整合了社會知識的門類,又延展了語文學科的外延。
學生帶著問題主動學習,在學習中主動發現問題,這也是新課程中學習行為轉變的一個方面。我們看到,學生在共同合作、相互交流和討論研究的學習過程中,整理自己發現的有共性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大范圍的交互式研討,你問我答,你爭我辯,大浪淘沙,逐步清理了知識障礙,能力水平也由識記上升到理解、欣賞的高層級。我們說這種學習方式,將比以往由教師發現問題、整理問題、解決問題的“為人民服務”式的學習方式好得多。
文言文教學既應注重基礎知識,更應注重能力訓練。單獨一篇課文《以蟲治蟲》作為課程資源比較淺顯,而作為校本資源開發,《蚨蝂》則為這節課增設了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展示的平臺。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一堂語文課也應當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既然從“傍不肯”懂得了生物鏈,懂得了保護益蟲、消滅害蟲,懂得了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那么,生物鏈的環節缺失會引發什么后果?益蟲、害蟲的自然平衡能否人為干預?怎樣對待環保問題?這些問題不可能不在學生的頭腦中萌芽,隨著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的成長,隨著社會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的積淀而向高層次生發,成為科學探究的課題。同時,“蚨蝂”的特性不也引導我們關注自然人的弱點嗎?不也引導我們關注社會腐敗現象,從而引發心靈的審視和思索嗎?當然,我們反對把語文課當作政治課、思品課,但我們并不反對“文以載道”式的綜合素質教育,因為語文課程就有這個潛移默化、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基本教育功能。
這節課的結尾十分常規——布置作業,但它的形式卻有點意思——研究性作業。首先,教師把課堂學習延伸到了課外,擴大了課程的外延;其次,教師把語文教材上的文言文內容活化為現實生活知識,貼近了生活;再次,學生把研究問題傳染到父母、家庭中,與社會共同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全民皆學”的研究環境;最后,這節作業也許會引領少男少女的科學探究——“傍不肯”是不是“蜊蜊姑”?“蚨蝂”是不是“屎殼郎”?書本知識還俗,也就貼近生活了。
關于教師的評價方式,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教師的身體語言,二是教師的口頭語言。我們知道,除了口頭語言之外,教師的身體動作(包括表情、眼神、行為、手勢等)對學生來說,都傳遞著一份重要的評價性信息,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左右著學生的學習方式。記得魏巍《我的老師》中的教鞭高高揚起卻未打下這一動作對“我”包含的關愛;記得馮驥才《珍珠鳥》中的小鳥啄著“我”的手指的信賴;記得教師撫摸“我”的頭發所產生的親和力。這節課中教師的微笑(肯定、贊許),教師的大姆指(夸獎、表彰)等身體語言,不也同教師的鼓勵、稱贊一樣,促使學生更喜愛語文課嗎?
教師說“今天我們學得很愉快,也很有收獲”。是不是這樣呢?我們看到,從開始到結束,從學生對于知識的識記、綜合表達和生動模仿到學生對于詞語的誤解和戲謔,從教師的語言評價到學生的掌聲評價,學習過程中都洋溢著快樂學習的氣氛。因此,我們認為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了愉悅的學習境界。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創新活力的,新課程的實施更應該注重新理念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哪怕是一篇淺易的文言閱讀,也應該開放、搞活,并不斷進行求新、求實、求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