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佳日,你若有幸來到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蘭州,漫步在悠悠白塔山下、滔滔黃河岸邊,驀然,那氣勢恢弘、巍峨壯觀的“天下黃河第一 橋”——蘭州黃河鐵橋,宛如長虹臥波,定會映入你的眼簾,引你徘徊游賞。當夜幕降臨目睹濱河路上華燈璀璨、火樹銀花、星橋鐵鎖,恍覺置身人間仙境,更會使你流連忘返。
如今,這座始建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的黃河鐵橋(又名中山橋),像一位走過漫長風雨歷程的世紀老人,依舊神采別具,向人們描繪著蘭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作為歷史滄桑的見證,她已成為蘭州40公里黃河風情旅游線上一道最亮麗的風景,成為古老金城引以為豪的象征。
蘭州黃河鐵橋,在晚清實行“新政”、舉辦實業的歷史背景下修建而成,是近代甘肅走向對外開放,并認識、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碩果。她曾極大地便利了西北與內地的聯系和交流,促進了甘肅乃至西北地區政治、文化及經濟貿易的發展,被譽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早在黃河鐵橋建成之前,人們只靠冰橋、浮橋、羊皮筏子,以通往來。據《重修皋蘭縣志》記載:“蘭州黃河結冰以夜,其開亦以夜,冰既堅,狀如積雪填于巨壑,嶙峋參差,不復知有河形,處處可通車馬,俗名冰橋。”清人王光晟曾吟詩作過這樣精美的描繪:“一夜河凝駭神異,碎玉零瓊誰委積。錯落元冰大壑填,經過漫水如平地。”其實冰橋并不安全,特別是在冰橋初結和消融之時,人們為防不測,過河時每在腰間橫扎竹竿,藉免踩破冰層掉進河里,所謂“黃河灘上看春冰,人在未消冰上行。猿臂長桿如打槳,悵惘失足一心驚”。正是其寫照,艱難和冒險情景概可想見。浮橋之設,遠可追溯到唐代,當時在今蘭州河口架設廣武梁。北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收復蘭州,重修金城關,并于其下架設浮橋。明洪武五年(1372),宋國公馮勝奉命西征,派守御指揮 事趙祥在蘭州城西7里處搭建浮橋,以利濟師,“師還,遂撤弗用”。洪武八年(1375),衛國公鄧愈揮師平定河西,又在城西10里處修造浮橋,取名“鎮遠橋”。但因河流湍急,堤防不固,歷時未久。至洪武十八年(1384),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又將浮橋移置于河水少緩的城北通濟門外白塔山下,即今天的中山鐵橋處。據明人徐蘭《河橋記》記載,當時“造舟二十有八,常用二十有五,河漲則用其余以廣之”。每舟相距1丈5尺,上游各下碇石,以固定舟身位置,舟上鋪木板,兩旁圍設欄桿。南北兩岸各立鐵柱(即將軍柱)兩根,并以木樁、鐵索、大繩固定橋身,冬撤春設。清康熙年間,甘肅巡撫齊世武在《天下第一橋記》一文中寫道:“黃河歷雍豫以至于海,皆無梁,惟皋蘭有,綿亙黃河上游,其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無疑。”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也說:“歷史上在黃河修建過的不少著名的浮橋,到清代只剩下了鎮遠浮橋一座,雖然規模遠不如蒲津橋,但是還稱為天下第一橋。”鎮遠浮橋即是后來所建蘭州黃河鐵橋的前身。

清同治年間,陜甘總督左宗棠奉命麾師西征,深受黃河天塹困擾,曾提議借用外資在蘭州修建一座鐵橋,但因外商索價過巨,只作罷論。光緒三十一年(1905)德商泰來洋行駐天津經理喀佑斯,自天津來蘭旅游,時逢彭英甲以蘭州道之名舉辦甘肅洋務局,大興新政之際,遂復議建橋之事,以適應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經與喀佑斯商議,德商泰來洋行愿承修蘭州黃河鐵橋,并由陜甘總督升允報請清政府準奏,飭令甘肅布政使豐審泰、署按察使白遇道、總辦洋務局蘭州道彭英甲同喀佑斯談判,最后于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十一日(1906年10月28日)正式簽訂了《包修蘭州黃河鐵橋合同》。其中規定:“黃河兩岸均是石岸,修蓋鐵橋須長過南北兩岸石岸。南岸至北岸共長中國七百尺左右,合德國三百左右密達,德國一密達合中國廣尺二尺八寸。然鐵橋尺寸不必拘定,務必長過兩岸石岸,修得便于上下行人,往來車馬。臨修時,須由甘肅洋務總局允準洽心,方算合法。”“橋上面用加厚鐵托板條。托板條上或鋪木板,或鋪石頭子,泰來行遵甘肅吩示,辦理齊全。橋兩頭由橋底算起,高于兩岸一密達。至橋上如鋪石頭子,常年收拾,歸甘肅自辦。”“議定包做此橋,照外洋優等章程,尚有八十年保險在內,不準有絲毫差錯。最要者,不準偷工減料,違者認罰。”“保固八十年限期之內,無論冬夏,倘因起蛟,河水漲發,水勢過大,水已進城,因蛟水神力將橋沖壞,與泰來行無干。除起蛟外,橋有損壞,泰來一定賠修。”“所有修橋材料由德國運至天津,水腳保險及洋工華匠來往工作,無論有何事故,統歸泰來行保管,不與甘肅相干。”“由天津運至甘肅,歸甘肅自運。”
鐵橋由美國橋梁公司設計。其上部結構為穿式鋼桁架,計四墩五孔,每孔跨徑45.9米,全長233.5米,總寬8.36米,其中車行道寬6米,兩側人行道各寬1米左右。南北兩岸橋臺為水泥沙漿砌條石,橋墩為高強度快凝水泥砌料石重力式結構,沉井基礎開挖至巖層。
建橋所用料件、器材、機具設備等,均由泰來行從德國購置,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全部運抵天津,再經京奉、京漢鐵路運至河南鄭州,然后用大車運輸。先后動用舊式大車40輛,六輪、四輪大車6輛,備歷艱辛,方將2 000余噸橋料、設備、機具等安全運至蘭州。鐵橋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二月開工,宣統元年(1909)六月竣工,驗收通車。
鐵橋建成后,從此成為黃河南北兩岸最重要的交通樞紐。鐵橋兩端曾建有牌廈,其上懸掛“第一橋”、“九曲安瀾”、“三邊利濟”的牌匾,與鐵橋交相輝映,蔚為壯觀,后因故拆除。民國十七年(1928),為了紀念孫中先生,更名為“中山橋”,沿用至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鐵橋曾先后數次遭到日寇和國民黨軍的嚴重破壞。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撥出專款,組織人力對鐵橋進行了維修。1954年6月經過加固維修,在鐵橋原來鋼桁架的水平肢體上加設了弧形鋼梁拱架,不僅提高了橋的剛度,且使其外形更顯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