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我家門前有一條水渠,除了冬天,其余大部分時間都嘩嘩地流著渾濁的渠水。水渠旁長著一排高大的柳樹,沿水渠連綿數里,枝柯相連,郁郁蔥蔥,生長上百年了。
這條水渠,就是蘭州歷史上著名的明代“溥惠渠”。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現湖南慈利人丁 任蘭州知府,到任后即主持建了這條水渠。這條新修的水渠分為兩支,東支繞龍尾山而東,灌溉今蘭州解放門、北園及酒泉路南端以西,包括今上下溝、雙城門、王馬巷、甘家巷等地區,還引此渠水穿城而過,作為蘭州城市用水的一個補充水源。西渠繞華林山而西,灌溉今七里河區上、下西園地區。時任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的蘭州西園人彭澤,把這條渠命名為“溥惠渠”。彭澤逝世后,就葬在上西園,緊臨這條溥惠渠。
我家門前流過的這條渠,就是溥惠渠西渠的一條支渠。西渠渠首在現在的水磨溝里,利用自然落差,引阿干河水從華林山東側繞到西側半山腰,再從南山山麓流下來,灌溉上、下西園上千畝果園、菜圃。沿著溥惠渠不知什么時代栽種了柳樹,中間還攙雜著一些榆、椿、槐、沙棗等樹,既美化了環境,又保護了渠岸。站在我家門口遙望華林山,被綠樹環繞的溥惠渠像一堵綠色的城墻,從北逶迤南去,與南山麓的西園大片田園相連。上、下西園是蘭州著名的冬果梨產地,阡陌縱橫,園圃連綿,水渠環繞,富饒而美麗,是蘭州西郊的一塊風水寶地。
這條溥惠渠,歷經400多年,滋潤著西園這塊土地,養育著這一方人民。西園出產的冬果梨,大小如拳,外觀俊秀,果皮橙黃,果肉細嫩酥脆,汁多味甜,是果中珍品。明清時代,西園冬果梨主要供官府的達官顯貴享用。據說,西園冬果梨還作為甘肅的貢品,進貢皇宮。
20世紀50年代初期,西園地區基本上還保持著明清時代的田園風光,彭澤墓也保存完好,當地群眾叫“彭爺墳”。400多年前修筑、由彭爺命名的溥惠渠,還在我家門前流淌,澆灌著西園的果園、菜地。那時候,西園一帶果園主要種植冬果梨、軟兒梨、酥木梨、馬奶頭、吊蛋子等梨類,也間種著蘋果、沙果、紫青、葡萄、櫻桃、核桃、杏、桃、棗等果木,幾乎蘭州地區能夠生長的果樹品種,都集中在這兒了。
這條水渠不僅滋潤了一方土地,還成為我們兒時的樂園。每年春夏是水渠放水的季節,我們在水渠旁爬樹、漂紙船,還挑水澆灌自家院里的菜地、花圃。一條小小的水渠,給我的童年注入了生機,帶來了歡樂。
20世紀50年代,彭爺墳被挖掘、遷移,墳墓的附屬建筑全部被毀,墓地變成了工廠。到了60年代,不知什么原因,這條流淌了近400多年、歷經幾個朝代的溥惠渠也被廢棄了。隨后,西園地區也逐漸變成了居民區,大片果園被連片的房舍、樓宇取代,美麗而富饒的田園風光,伴隨著溥惠渠的永遠消逝,變成了一段塵封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