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的源起、產生和流傳最早在甘青的河湟流域(包括今甘肅臨夏、甘南州部分及青海海東農業區),現已廣泛流傳在甘、青、寧、新等省區。是一種以愛情為主要內容的山歌,適于在野外歌唱,河湟地區一年一度的“花兒會”上涌起歌風歌潮的高峰。
“花兒”是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演唱中,不斷改造、增添、豐富起來的,既沒有官方的改纂,也沒有文人的修飾,完全是勞動人民的本色。它的根扎在高原人們的心底,深入到他們整個生活之中。每一首“花兒”反映出的一縷情思,是人們追求愛情、自由、幸福的宣言,從中可傾聽到他們心中真正的喜怒哀樂。
“花兒”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謠,最早源于古羌族的牧歌。早期的羌歌,是適應草原生活的牧歌,它的內容是“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的草原式情歌,其音調高亢、粗獷、舒放,瀟鳴于曠野山嶺之間,傳達著羌人愛戀的信息,宣泄著他們心中的樂趣和憂傷。自西漢起,為充實邊塞,漢廷遷徙關中漢人戍邊屯墾,羌人的游牧地上,開始穿插漢民族的農耕稼穡。于是河湟漢族人口大增,農業生產也迅速得以發展,河湟遂成羌漢雜居地區。隨之羌漢之間的文化交流興盛起來,羌人嘹亮優美的民歌曲調被漢人學習,填詞仿唱,漢人豐富流暢的語言也被羌人引進他們的牧歌之中。東晉十六國時期,是河湟多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原有羌族牧歌和漢族民歌形式受到沖擊,逐漸產生出一種羌調漢歌互融式的民歌形式。這一時期一直延至隋初,是河湟歷史上第一個民族雜居時期,吐谷渾、鮮卑、匈奴、氐族相繼同羌族、漢人雜居,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空前活躍,羌歌和漢族小調,在各族音樂的沖擊下,逐漸形成漢語為唱詞框架和羌族音樂為主調,吸收其他民族音樂成分的民歌形式,這大約就是早期的“花兒”。唐代中期,吐蕃乘安史之亂,河隴空虛,攻占洮、河、蘭、鄯,河湟之地盡納入吐蕃統治,唐大中五年,河西張議朝收復河州,吐蕃統治河州近百年。期間,從事游牧的羌人部落及吐谷渾、鮮卑與吐蕃同化,形成今甘、青的藏族牧區;從事農耕的羌人融和在漢族之中,形成現在的臨夏、海東農業區。部分羌人遷徙川甘邊界地帶。羌族作為民族共同體已解體,但它的文化形式,通過其具體成員的融合過程,滲透并存在這一地區的現有民族之中。由于藏、漢生產生活的不同方式,羌歌演變成用藏語演唱的藏歌(如“拉伊”),羌歌和漢族民歌糅合后,形成了河州方言演唱的民歌———“花兒”,成為漢族等農耕民族的演唱形式。
到元明清時期,因戰亂及自然環境改變的原因,西域各民族人口遷移內地,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逐漸形成,農業進一步發展,牧地漸少,藏族逐漸南移,河州地區出現了第二個民族雜居時期。“花兒”被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民族群眾接受,并進一步加以創新改造,使之形成更加多樣的調令,內容也更為豐富。
“花兒”的內容十分寬泛,包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反映愛情是其主題。
情歌灌注著人們對情愛欲望的強烈追求,對情人的摯愛和對離散的思念、憂傷之情,是“花兒”中最樸素、最貼近心靈、最富想象力和感染力,言詞最為優美,數量最多的一個部分。情歌中有表現男女互相贊美愛慕之情的,有表現熱戀之情的,有表現想念之情的,有表現男女相互追求之苦的,有表現婚姻成功的喜悅之情的,有表現相會歡樂之情的,有表現愛情忠貞不渝的,有表現情變離散的,還有表現失去青春歲月的遺憾心情的,等等,不一而足。“花兒”的情歌中最多的是表現情人分別的思念和憂傷之情的,例如:一買了鞭子二買了馬,/三買了梅花的鐙了;/一想了大大二想了媽,/三想了連心的肉了。//天上的云彩黑下了,/地上的雨點們大了;/走著半路上哭下了,/想起個你說下的話了。
“花兒”以真實、直露、樸素的風格,表現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這是它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是永葆藝術魅力的真諦所在,也是經久不衰、流傳千年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