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數字電視很容易令人想起當年的寬帶—一樣的“錢”景誘人,一樣的內容瓶頸。
關于這塊“奶酪”的大小,有萬億之說,也有數千億的保守估計。然而一年前的憧憬與今天的現實落差讓預言家們感到了些許尷尬。與“上萬億元的龐大市場、信息家庭的美好前景、娛樂市場的新生力量”相對應的,卻是“運營商、內容商沒賺到錢;用戶對付費節目并不買帳;上百套頻道真正做起來的不到10%;點播、互動更多是在紙上談兵”—說到的沒有做到,做到的也似乎變了味道。花費了一年時間,數字電視仍然無法真正啟動,甚至連市場前景也令人感到迷惑。觀望、等待,這是相關各方目前的一致態度,數字電視遭遇“過渡階段”。
最明顯的表現還是內容的缺失。來自內容提供商的聲音是:“廣電總局根本不把內容商放在眼里。”寥寥無幾的節目和當初數字電視鋪天蓋地宣傳的豐富內容相差甚遠,當初推廣的重點“視頻點播”更是沒有兌現,用戶當然不愿意多掏錢。而對于平臺商來說情況同樣如此,一邊是前景尚不明朗的數字電視,一邊是吃廣告就可以活得滋潤的模擬節目,如何選擇也就很清楚了。
關于數字電視的另一個說法是,能為已深陷價格競爭泥沼的中國彩電行業開辟另一片天地。但事實證明,它們的興奮仍為時過早。來自廠商方面的消息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目前國內“設備升級換代”的時代還沒到來。電視機賣得艱難,就連技術含量不高的機頂盒也面臨著政策上的門檻。時至今日,“機卡分離”政策仍然未能出臺。
今年6月,廣電總局發布了《我國有線電視向數字化過渡時間表》,但時至今日,廣電的力量似乎不應該僅體現在指導和標準的確立上。圍繞數字電視這個全新的市場,運營商、平臺商和內容商,價值鏈上環環相扣的三方也都有自己的想法,事實上,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互動也是推動一個市場的關鍵力量。
寬帶這幾年發展很快,主要得益于網上應用服務提供商找到了相應的盈利模式。對于數字電視未來的前景,我們同樣也有理由這樣期待—一旦模式得到了合適的調整,這塊市場很快就會有發展。但這并非一紙時間表就能說了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