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歷史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靜靜地聽。這種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教學模式,造成了學生被動地束縛在教師的思維上,成為接受信息的機器。這種死板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21世紀對人才培養的需要,也不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世紀人才。因此,我們應大力提倡能夠體現學生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探求者、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地“動”起來、“活”起來。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生疑”
歷史講述的是幾千年來人類所創造出來的文明,講述的是以往人類的發展歷程。創設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欲望,還能使學生自然地產生各種疑問,產生探索答案的渴望。如:教學現行教材《世界歷史》第一冊第12課《新航路的開辟》一課時,我先出示當時轟動歐洲的《馬可·波羅游記》的動畫片片段——歐洲上層社會對《馬可·波羅游記》中所描述的東方富有的黃金垂涎三尺的樣子。學生在觀看的同時情不自禁地發問:如此強烈的貪欲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呢?師生共析:這樣的貪欲,必然會驅使他們采取行動。于是,師生共同進入新課程《新航路的開辟》——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
二、教師巧設疑,使學生“追疑”
一個“巧”字,要求教師根據時間、內容、學生的實際適時設疑,讓學生的思維有所指,去追疑,從而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打下基礎,成為學生探求知識的強大推動力。如:教學現行教材《中國歷史》第一冊的《秦統一》一課時,在講述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所采取的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的措施之前,教師可講述一個趙國人到秦國買馬的故事:一個趙國人想在秦國買一匹馬,路過掛有賣馬標志的市場時卻熟視無睹,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賣馬的市場,卻因貨幣的不同而無法交易。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問:“為什么會這樣呢?”學生通過思考后很快地答出:這是由于文字與貨幣的不同。如此教學,使學生對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的必要性的認識提高了。通過這樣追疑,學生變感性知識為理性知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給學生一定的學法指導,使學生“會疑”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歷史的發展總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有其發生和發展的必然性;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有其來龍去脈……抓住這些歷史發展的規律,給學生一定的學法指導,慢慢地,學生自己就會產生疑問:秦為什么能統一?秦是怎樣統一的?又是怎樣鞏固統一的?學生理出了這一歷史事件發展的紅線,并沿著這一線索去繼續探究。這樣,學生不但將孤立的知識系統化,而且能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
四、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翊膀,大膽地“質疑”
史學界對一些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評價,有很多還處于繼續探討、爭論之中。在思想、觀點越來越趨于多元化的今天,應鼓勵學生跳出書本的樊籬,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學生敢于提出不同于書本、不同于教師、不同于其他學生的見解,并對他人、甚至專家的觀點進行大膽地質疑,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而且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及思維能力的發散大有裨益。因此,對于一些結論性的歷史知識,應鼓勵學生提出各種不同的見解;對于某些歷史事件,應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不能讓學生僅僅局限于教材所歸納的幾個知識點上。對學生提出的觀點,教師應給予高度的評價和鼓勵,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求異思維和創新思想的培養。
(作者單位:肇東市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