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財經委經濟室研究員許健博士認為,“在我國全面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尚不成熟”。
利率作為一種最重要的價格,它不僅反映資金供求關系,而且對提高宏、微觀經濟運行質量有著決定性作用。利率市場化根本含義是放松利率管制直到最后徹底放開利率,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利率的高低。但是利率市場化是一柄雙刃劍,在條件成熟時放開利率則對宏觀經濟發展可起著良性循環作用,反之,如果是一些條件不具備時,則對宏觀經濟起著負面作用,甚至出現失控局面。
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全面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尚不成熟。許健認為,主要表現在:
首先,我國處于赤字財政狀況,經濟發展存在一定隱患,利率市場化進程不宜操之過急。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表明,利率市場化改革要求有一個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特別是有一個健康的非赤字政策下的財政環境。目前,我國的財政狀況是否改善的關鍵取決于三個方面:一是關于“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否能夠淡出,從目前我國經濟政策走向上分析,從現有的赤字財政政策過渡到“零基預算”的平衡性財政政策還有待時日;二是我國金融體系不良資產的情況是否得到全面緩解,這是制約財政隱性赤字是否擴大的關鍵,也是衡量財政狀況實質性好轉的一個關鍵指標,但目前情況看金融不良資產不可能在一個很短時期內消除;三是稅制改革已經迫在眉睫。稅制不改革必然影響我國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而我國現有稅制不甚合理,主要體現在與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不相適應,缺乏稅法制度和合理的稅收結構。
其次,金融體系良性競爭局面尚未形成,金融監管體系不夠完善。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要有結構合理的銀行體系和金融監管體系為其保證,這兩個條件我國目前都不具備:一,我國國有獨資銀行商業化進程尚未完成。國有銀行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進程,其法人治理結構、風險評估和經營管理機制還不能適應全面利率市場化要求,更沒有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在此基礎上一旦放開利率,很可能形成儲蓄資源無序轉移,更有甚者的是可能由此會造成一部分金融機構缺乏存款流入而“息業”;二,我國金融監管制度仍不具備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后可能引發利率大幅度上揚情況下對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的機制。雖然我國金融監管改革已經起步,銀監會已經成立,但有些方面還有待完善。
第三,國有企業預算軟約束尚未消除,利率市場化缺乏基礎。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經營效益雖然有所提高,但仍不大可能消化高利率帶來的成本,這種素質的缺乏可能出現兩種結果:其一是為了生存也要使用較高利率的貸款,這樣置銀行貸款于風險之下;其二是部分企業體制改革停滯不前使其無法承擔較高利率貸款,貸款需求下降,企業和銀行都受其影響。目前我國銀行的不良貸款占總貸款的25%左右,其中相當大比重是因為國有企業缺乏資本金和預算軟約速造成的。一旦實行利率市場化后,利率上揚,只會使經營狀況不好的國有企業雪上加霜,進一步增加不良貸款,甚至威脅到銀行體系安全,同時也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
最后,完全利率市場化的結果限制了低利率政策的效應。我國的低利率政策應該受到重視。由于我國經濟仍處于轉軌時期,有三個重要原因決定了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必須采取低利率政策:其一是資源配置不可能完全市場化;其二是我國正處于結構調整時期,不可能采取完全市場化的方法調整,而更多的是在充分運用價值規律基礎上,行政性調節措施;其三是在處理不良資產方面需要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實行低利率政策,其利差用于消化不良金融資產。但是,利率市場化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提高利率過程,由此產生的高利率水平不僅有違于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低利率政策,而且,在國內市場普遍存在需求不足矛盾情況下,對促進消費和投資都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