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的貧富差距到底達到了一種什么樣的狀態?
要認定我國當前貧富差距的狀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里涉及到四個問題:一是人們的實際收入水平;二是客觀存在的貧富差距;三是人們對貧富差距的心理感受;四是貧與富是變化的、非靜止的。人們的收入既有財產構成,又有貨幣構成。而在很多情況下,這兩個方面很難摸清楚和算清楚。比如,工資收入和工資外收入、各種福利待遇、遺產繼承、偶然所得、公開的收入和隱蔽的收入、合法收入與非法收入、灰色收入等等,所有這些不是很容易考量準確的。任何社會,有收入水平的差異,有社會地位的差別,就有貧富差距的存在。
應該說,貧富差距是一種事實存在,具有客觀性。一個人意識到了沒有,認識清楚沒有,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計算貧富差距,都不影響到它的存在。而客觀存在的貧富差距在不同認識主體、不同認識坐標中不可能有一致的考核。在一個劇烈變化的時代和社會,貧富的動態變化性,也不易把握。從貧窮到富有以及從富有到貧窮都具有現實的可能性。更為復雜的是,人們對貧富差距的心理感受千差萬別。事實上很大的貧富差距,有人可能感覺不大;事實上很小的貧富差距,有人可能感覺很大。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以及不同的認知背景下,心理感受也會不同。所以,貧富差距在心理和認知的層面具有主觀性。這樣一來,貧富差距以及人們對它的認知就具有兩重性即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觀性。任何對貧富差距的認定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這并不妨礙我們通過理性的分析去接近事實的真相。
我國的收入分配問題相當復雜,其關鍵在于差距過大和平均主義同時存在。當前,既有因差距拉得過大,引起人們不滿的一面,也有平均主義盛行,阻礙勞動積極性的一面。兩種現象并存,這是十分奇特的。
先看第一方面。貧富差距在這樣短的時期內迅速拉開,這樣巨大的變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見的。我們必須考慮到居民對于收入差距的承受力問題。雖然我國目前的收入差距在國際上還不算是最高的,非洲、南美洲的某些國家基尼系數高達0.5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了0.6,但不同的民族對于貧富差距的承受力是不一樣的。像上述這些高基尼系數的國家,由于歷史傳統、文化模式等原因,居民可以承受巨大貧富差距的壓力。然中國長期以來人們已習慣于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中華文化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觀念就一直很強。因此,目前的狀況對于中國人來說已是很大的壓力了。今后十幾年,如果我國的收入差距仍然以上述的高速度發展下去的話,那將會超過我國居民對于貧富差距的承受力,將會引發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廣大民眾對于收入差距的認識不可能像學者那樣做量化的研究,他們是通過耳聞目睹的親身體驗來認識的。調查顯示,大眾對于我國差距拉大的現狀,也有深刻認同。根據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全國做的一次5萬多份有效問卷的調查,我國職工中有90.4%的人認為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或很大,認為差距適中的僅占7%。我國的平均主義有較長歷史,至2003年,在許多體制內的單位中依然存在。
上世紀80年代末,在研究我國收入差距上的問題時,曾提出一個理論,即認為我國收入分配問題的癥結在于“群體外的差距過大,而群體內的差距過小”。這就是說,差距拉開主要是在不同行業、不同單位之間,至于在同一行業、同一單位內部,特別是在國有的企事業單位內部則還是平均主義盛行。我國國有企事業單位內部的平均主義問題,至今也還有很強的頑固勢力。我國單位內部的大體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是造成普遍的不負責任、以致進一步造成一些國企衰落的重要制度原因。也有專家認為,單位內的平均主義是由于市場發展的不充分造成的,也可以說是反映了市場轉型的階段性。我國市場經濟的擴展,是通過對當時占主體地位的計劃經濟逐步侵蝕實現的,而市場對于計劃經濟的侵蝕經歷了幾個階段。市場體制首先侵入的是計劃經濟最薄弱的環節,農村經濟。接著市場體制進入城市,在城市的一些非核心部門中發展起來,這主要是一些個體、集體企業,中小型商業企業、服務業中。最后,市場體制開始侵入到計劃經濟的主體,國有大企業。國有大企業的市場轉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至今還沒有完成。
上面所說的單位內的平均主義問題,基本上指的就是這種國有大企業以及國有的其他單位。這些單位的市場化程度較低,突出地表現在勞動力的難以流動上。由于勞動力的不流動,自然也就不能形成市場價格。單位職工只在單位內相互比較,最終形成了均等化的工資水平。從這種角度看,目前國企的下崗,也為勞動力的流動和建立勞動力的市場機制提供了機會。可以預見,隨著勞動力自由流動機制和勞動力市場機制的建立,大企業的平均主義傳統將會趨于衰落。
如果深入考察,就會發現,即使在體制內的單位中,職工之間收入的分化也已初露端倪。不過,這種分化目前并不表現在職工正式的、公開的收入上,而是表現在職工的非正式的、不公開的收入方面。比如,企業管理者的收入,在正式的、公開的收入上,與普通職工的收入差別受到一定制約,而巨大的差別主要是在非正式的、不公開的收入方面。又如,一部分職工有單位外的收入,職工內的工資差別不大,但單位外的收入差別卻很大。再如,一些職工收入構成多元化,獲取收入的手段多元化,除了工資外還有利息收入、炒股收入、經營收入、出租房屋收入等,這樣,他們與沒有這些收入的職工拉開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