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03中國風險投資論壇”上,被稱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說出了自己惟一遺憾的事情,就是成立中國風險投資協會,花了不少力氣,到現在為止,因主管部門的意見不一致,而沒有辦成。但是他相信,形勢的發展到最后必然是大家聯合起來促進中國風險投資事業的發展。
風險投資進入調整期
成思危指出,風險投資是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背景下產生的,我國的風險投資事業發展必然會經歷一個長期而艱苦的發展過程。
他把我國的風險投資事業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醞釀期。從1985年中共中央決定發展風險投資。第二個階段,興起期。從1997年到2001年這幾年中國的風險投資發展的比較快。第三個階段,從2002年開始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調整時期。
分析原因,成思危認為,首先就是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度不夠,對搞風險投資很不利。第二是社會主義的法制不完善,現在《公司法》和風險投資的要求還有差距。第三是政府職能的轉變還是比較緩慢。第四是信用體制建設嚴重滯后。
風險投資如何度難關
一直以來,部分風險投資家認為,風險投資很難有效退出與中國沒有設立二板市場或與中國證券市場發育不成熟有相當關系。
深圳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認為,由于風險資本與證券資本的脫節,使我國企業民間投資的渠道難以啟動。他認為,風險投資和證券市場的良性互動機制的建立,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石,應該盡快解決這兩個市場的分割與脫節問題。
張育軍的具體建議是:要著手建立面向科技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一個多層面的資金融資體系。促進科技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資本形成,為風險資本的發展提供一個有效的評估機制。要借助成熟市場的相關經驗,進一步研究資本市場與風險市場的良性發展規律。
對于部分風險投資家急盼的“二板市場”,成思危認為,他一直頂著“阻礙設立二板市場的罵名”。但他認為,二板市場不是風險投資退出的惟一出路。雖然二板市場的建立有助于增強投資者信心,但二板市場門檻較低,風險更大,應當積極而慎重地逐步推進。為了支持高技術企業上市融資,可先在主板市場中設立科技板塊,按照主板的條件讓小盤科技股上市,然后逐步放寬條件,最后通過立法設立二板市場。他認為這種做法是適合中國國情的。
深圳國際高新技術產權交易所總裁助理李夏同意成思危的看法。他說,研究表明,像美國這樣的風險投資業發展較成熟的國家,其退出機制也不全是靠上市交易來完成。以美國風險投資最好年份——2000年的情況來看,其風險投資通過上市交易的還不到28%,更多的是通過企業并購、管理層回購等方式來實現退出,還有20%通過清算來實現退出。
李夏認為,目前與其大家怨天尤人,還不如組織起來,搞一個風險投資項目的“交易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把所投項目的股權組合進行產權交易,以達到投資者發現新項目,或投資者實現自己資金的有效退出。
但到現在為止,風險投資對這個平臺還是處于一個觀望階段。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通過上市交易能獲得現實的價值再加上一些泡沫的收益。但李夏認為,目前而言,通過產權交易是風險投資業的一個務實的選擇,特別是在目前風險投資業處于一個低潮的時候。
對于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問題,成思危說,風險投資業確實有一些教訓,在1999年有一些風險投資公司聽到開設創業板的風聲后,用高價收購準備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結果造成資金的大量擠壓甚至損失。對此,成思危為一些風險投資公司開出了一劑藥方。
首先,堅持長期運作,力戒急功近利。目前,一些急功近利的風險投資家把企業孵成小雞以后就給它吃激素,想趕緊賣出去。
第二,慎重選擇項目,防止草率決策。由于風險投資的風險甚大,所以風險投資家在選擇項目時既要看項目也要看人。選擇項目時要注意商業模式與眾不同,技術基礎比較成熟,市場前景相當廣闊,經濟效益估計切實,資金需求可能滿足,技術定價合理適中,創業隊伍結構整齊。
第三,創業團隊的配置是影響項目成敗的重要因素,必須要具備較強的組織、財務和營銷能力。要注意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既要給總裁以充分的授權,又要防止內部人控制,嚴禁個人在投資、借款、擔保等重大問題上獨斷獨行。
再一個就是風險投資家應當適度介入風險企業的管理,用他的知識、經驗、關系等盡力支持創新者創業。成思危指出,風險投資家在財務和人事的重大決策上要有最后決定權,但要反對兩個極端,既要反對撒手不管,又要反對包辦代替。
第四,共同協力創業,切忌勾心斗角。風險投資家和創新者應該是共同協力創業,為風險投資企業的不斷增值而努力。但是由于風險投資家和創新者的目標和角度不盡相同,在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例如增資、關閉、上市、出售等)上出現矛盾是正常的,從博弈論的觀點來看,最好的策略是不首先采取損害對方利益的行動,盡量通過協商解決矛盾。否則,一個好好的事業就會被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