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日前關于財政職能的論述及財政發展的新思路頗具新的內涵。
“市場-財政”理論
樓繼偉首先對某些財政傾斜政策提出了疑問,他說:“資源、環境、人力、資本、技術和制度等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的實際不平衡,決定了區域經濟增長及地區發展的不均衡是難以避免的……中央政府不應該、也不可能長期通過財政赤字的方式對欠發達地區增加投資,以保持經濟的增長。否則,將影響財政的可持續性,結果只能增加稅收,或擴大政府的債務規模,進而就可能使民間的資金減少,或者使利率提高。反回來,財政的不可持續性,又會影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不斷向欠發達的地區投資,人為完成經濟布局是否可行還值得探討。”
樓繼偉舉日本及意大利為例:日本的北海道曾大搞基建,想吸引大企業去投資,也搞了很多項目,我去過一次,聽說基本上是失敗的;還有意大利的南部開發,也鼓勵企業到那兒投資,但是呢,幾乎都是不成功的。
他認為,人力及資源從不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不可阻擋,某些地方沒有必要強擰著搞傾斜或投資,人才流向發達地區可以提高收入,原來的欠發達地區也因人口結構調整(人口減少)可以提高收入。
關于財政職能,樓繼偉說:除了完善基礎教育,公共安全、國民保障,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外,我們財政能干什么?很多省長找我要錢,說是希望加大投資,以縮小地區間的不均衡,我講這是兩碼事,今后最優的配置如果不靠市場發揮作用,單指望政府的話,是沒有好結果的……公共財政只是彌補市場缺陷,而不能替代市場力量,地區發展的關鍵是要發揮市場配置的作用,創造發揮市場作用的政策環境。”
樓繼偉認為,要從依靠財政轉向依靠市場,并在市場優化配置的作用下,促進人口流動。就中國的情況而言,促進勞動力要素的合理流動,放寬對民營資本的準入領域的限制,對經濟的均衡的作用可能會強一些。他提出,要改革發達地區的戶籍管理,改善外地勞工及子女的就學、醫療條件,同時還建議改變國家對土地的使用規劃:東部放松土地管制;中部加大糧食生產;西部減少人口承載等。
財政不如市場管用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提出:“中國有三大特點,一是中國有兩種制度,城市和鄉村;二是中國有四個事業,如果把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放到全世界206個國家,就會發現中國有世界上的高收入地區、上中等收入地區、下中等收入地區和所謂的世界的低收入地區;第三個特點是中國有四個社會,包括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服務業社會和所謂的知識型社會。那么,在這樣的基本條件下,我們的公共財政到底能做什么?做得了什么,做不了什么?今后的10年,會不會更加惡化?”
對此,樓繼偉運用“市場理論”來回答,他說:我所講到的一個意思就是,好像很多事情都得要財政發揮作用,認為國家的財政包括政府是萬能的,實際上,我要說的是必須要有一個市場機制。
比如說我們正在搞“村村通”工程,即每個村通水、通路、通電視,其中所花費的成本,如果不讓市場發揮作用,讓他流動起來,農民真正有權利到收入比較好的地方去定居,我們要實現公共服務的智能化是不可能的,因為國家花不起那個錢。
沒有市場發揮作用,我們能做到什么?無非只不過給那些比較窮的地方增加一點財力而已。去年財政支出了1.4萬億,支付給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區的達7700多億,投入了這么大的資金,起到了什么應該起的作用?我是懷疑的,懷疑的基礎,就是我們沒有真正讓市場去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