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內企業全球化的發展,以前在美國教科書上看到的企業管理,在國內也逐漸有成熟的案例和可供學習的模板了。一般而言,經營一個全球化公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維持經營的彈性,以適應不同地區的特性所帶來的風險問題;第二,要提供一套標準化的操作程序,以供總部進行全球布局和思維。
彈性和標準化本身是互相矛盾的兩個概念,如何在經營彈性及標準化之間找到平衡點,不可諱言,IT的運用在這其間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IT可增加企業的經營彈性,影響公司的創造經營價值,經由彈性的創造即可對當地、區域或全球的顧客傳遞它的服務及產品。
也可通過IT的設計,采取“共通性”流程,以管理公司的經營流程和結構來降低運營資金,建立一個公司的人員知識和信息杠桿操作,橫跨市場、時區及地理環境的能力。
如何運用IT平衡經營彈性和標準化的需求呢?依據一般研究者的探討,有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持續區域對區域、事業單位對事業單位的彈性及IT標準化。
在歷史上,大部分全球化公司都同時用此方法來經營,以國家對國家或事業單位對事業單位的方式有系統地發展,集中當地的自治和彈性。由于公司當地的生產、服務及銷售等重要流程和企業信息系統,如制造、配銷、行銷及銷售等,以及功能信息系統,如一般的總賬、會計、薪資和采購等,也都在當地發展和配置。
第二,從公司的中心重組經營設計IT基礎功能。
即從公司總部開始規劃,由總公司的管理和布局需求引導出信息架構。當地的事業單位注重集中在短期經營結果和當地的經營內容,全球化公司的企業管理者指定資深的IS/IT管理者等幾個重要的職務來執行整個操作。
第三,在已劃分的商業應用環境中,管理一個全球性的信息技術基礎。
這種方法是混合其它兩種方法,平衡這兩種組合的需求。每個功能信息系統的決定對每個事業單位都是明確的,使所有事業單位都能適應他們的主要操作流程系統,達到最大的增長和利益。
哪種方法最好?這個答案能幫你經營一個全球性的公司達到專注消費者最大化和經營彈性的目的,同時充分運用運營的資金成本、標準化管理功能和IT基礎,創造企業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