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營中小企業差不多都是由個體戶、夫妻店和家庭作坊演變而來。由于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總會有大量下崗和失業人員尋求創業的途徑和機會,因此個人和家庭創業然后形成小企業將是中國長期而普遍的現象,研究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模式,以及政府需要為之提供的政策環境,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下崗和失業人員本身處于弱勢地位,我們不可能對其專業素質期望太高,也不能指望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能通過培訓使其成為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家。因此,小企業成長需要政策和體制上的幫助。在小企業的發展中有必要克服當前流行的一個錯誤觀點,即小企業做大了就是成功。報告認為,小企業是一種企業形態,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生存規律,從國內外歷史上看,家庭作坊也有百年老店,證明小企業有自己的成功之路。小企業變成大企業只是一種變化,不能作為成功的標志,大企業也有倒閉的,企業的規模與其成功與否沒有直接關系。
另外,小企業的管理模式并不復雜,往往是由經營者直接面對員工、面對客戶,所以經營者的素質就等于是企業的素質。小企業主未必都有作大的志向(盡管這種志向并不重要),但一定都有多盈利的愿望,政府的一切政策法規和支持措施應以幫助小企業盈利為出發點,抓住這個要點,并以此為中心展開促進小企業發展的各項工作,就會形成小企業繁榮和成長的良好局面。政府不需要設定某種企業模式,也不需要設定企業成長的某種指標,政府的政策法規就是企業自我設計的重要參考因素。有時可以聽到抱怨說小企業不注重品牌,不講求信譽,報告認為不在乎自己形象的企業只能是少數,從一般經濟理論分析可以看出,企業的短期行為通常是由政府政策的短期行為引致,所以克服企業短期行為的最好辦法是政府政策的長期穩定和前后一致。
應該說,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方向性政策中,不管是提供市場準入和提供資金扶持方面,都有很好的法律和法規環境。現在的問題是在個體實施這些法律法規的過程中,尚有一些體制上的不配套、程序設置上的不到位以及更重要的一點即政府工作人員觀念轉變未完成。以體制為例,中國的金融體系原來完全服務于國有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在銀行自身的商業化改造中,也是注重于銀行自身風險的防范和提高盈利能力,還沒有來的及改革銀行乃至整個金融體系使之能夠服務于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盡管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各大銀行均表示要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幫助,但完成整個面對小企業服務體系的設計和安排肯定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前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先生在十六大之前的一次講話中明確了中國金融系統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完成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體系改革,預示著中小企業的融資狀況在不遠的將來會有所改善,但在現行體制下中小企業的資金緊張狀況還會再持續一段時間。
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中小企業如何面對政府政策的變化和政府部門的管理。中小企業是中國新生的經濟門類,政府的政策、法規和體制必然是隨著小企業的成長壯大而不斷地制定、修改、完善和調整,換句話說就是存在邊制定邊修改的情況,這就會給小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如上述,小企業的特點就是人數比較少,不能象大企業那樣可以設立專門的部門或人員負責政府相應部門的聯系和協調工作。因此,小企業在忙于自己生意的同時,就難于拿出許多時間奔波于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之中,而且即使這樣,也未必跟得上一些政策法規的變化。這種情況一方面增加了小企業的運營成本,也會影響其內部管理體制和經營規劃的穩定。所以,大力推廣電子政務和“一站式”辦公,盡管簡化相關手續,對于小企業已不僅僅是得到溫暖和方便的問題,而是直接關乎其產品成本、競爭力以及生存和發展的后勁與能力問題。
本研究報告正是基于來自哈爾濱和青島兩 城市1000余份調查問卷和75份面談調查材料基礎之上。中國的私營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中部內陸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哈爾濱是內陸的省會城市,青島則是傳統的沿海開放城市,所以來自兩個城市的調查材料比較有代表性地說明了中國民營中小企業的現狀、問題和前景。兩試點城市小企業有關數據


中小企業的外部環境

企業的外部環境主要指政府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對于企業的開辦條件、市場準入、融資渠道等方面所提供的限制、保護和扶持措施,企業的外部環境也包括傳統觀念、非政策類歧視等方面。中國的中小企業雖然只有二十年的經歷,但其建立、成長、運作和發展見證了也推動了政府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形成。從目前情況看,特別是以中共十六大的報告為標志,中央政府對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已有充分的肯定,在調查中,中小企業主也認為中央政策很讓人滿意,不足之處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策的透明度和獲取渠道問題
“一站式”辦公為公司開辦提供了大量的方便,青島市更是在“一站式”辦公的基礎上,建立了“并聯審批”制,各部門在網上協調,效果很好,這無疑是政府行政改革的一方向。問題是“一站式”辦公尚未普及,而在未實行“一站式”辦公的地方,開辦一個小企業跑上幾個部門去辦手續仍是正常現象。即使已經領取執照并開始營業了,政府有關部門政策變動的基本精神也要等有關部門的具體要求出來以后才算數,這個時間差以及基本精神與具體要求之間的自由度往往對企業經營、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甚至企業主對政府的信任關系產生巨大的影響。小企業支持中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企業與政府的銜接問題,但就政府自身而言,如何界定并使公眾明了上級單位基本精神和下級單位具體要求的差異,誰有權解釋這種差異,誰來監督這個有解釋權的人,也是政府轉變作風、轉變職能的一個大課題。
二、行政審批問題
按照國內的現行制度,工商企業的經營執照由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但這并不意味著工商局是執照的惟一簽發機關,比如餐飲類行業的執照要有衛生、消防等部門的批準,食品類還要加上檢驗、檢疫部門的批準,建筑業要有建設部門的批準,藥品經營要有藥監局批準等等。國有專賣、特入場經營和相關部門監管都是政府的正常行政管理行為,本身不可簡單地說其合理或不合理。問題是如果針對一個企業的情況,不同部門意見有分歧時,企業就倒了霉,因為企業是被監管對象,他無法調解監管部門的分歧。有趣的是,常常有部門之間不便說或不愿說的話,甲部門就可能讓企業去乙部門問問看,造成企業好象忘了自己的事,而為兩個部門間對某一個法規條款的不同理解來回奔波、傳遞消息。這種情況應該說還是比較普遍的。中央政府在最近的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中,提出了“相對集中執法”的概念,相信能夠遏制這種狀況。
三、政府效率問題
這是小企業抱怨最多的問題之一。在企業提交的報告滿足了全部政策法規要求以后,有關部門的批準時間彈性很大,有時盡管不一定晚許多,但小企業總是搞不懂為什么政府部門的開會、學習或會餐都可以放下其正常職能的工作;為什么企業專程跑到主管部門來,其具體經辦人員個人生病、家屬生病、房屋維修、小孩入學等等任何理由都可以讓企業再跑上一趟、兩趟甚至更多。可見,政府轉變觀念,由“管理為主”變為“服務為主”,才能在“一站式”辦公和中小企業支持中心等措施的配合下,徹底改變企業對政府部門“難、繁、慢”的印象。

創業人員和小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幫助
一是報稅、報帳和申報有關材料,越簡捷、花費時間越少越好。企業抱怨比較多的報稅很難、稅收過重的問題應引起政府的關注。另外企業反映較多的問題則是小企業獲取商業信息、市場動態和有關政策變化的渠道問題。最后,創業者和小企業肯定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這方面的培訓永遠是受歡迎的。幾個關鍵環節

一、金融體系
首先,必須注意體制障礙。銀行對大企業放款和對小企業放款的機制幾乎完全不同。相比較而言,銀行對大企業放款成本低,收益高,對小企業放款是一個成本高而收效低的業務,根本就不適合運營成本很高的大型機構來運作。第二,在幫助中小企業爭取資金支持的同時,必須強化中小企業的還款意識。引導中小企業逐步建立信用體系。目前,國內的市場環境并不理想,合同履約率和借款償還比例都不夠高,中小企業既是受害者,可能也是害人者。而建立一種信用體系各國也并無特殊簡捷的做法,唯有靠政府堅定不移地逐步推動和完成。第三,把錢直接發放給小企業還是間接支持小企業,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小企業和大企業的關系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國有企業開始從第三產業退出并逐漸形成壟斷經營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中小企業大部分民營化,而且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和一部分加工行業;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資源型行業和一些特許經營的行業這樣一種態勢。就市場經濟取向的改革而言,這種情況是很大的進步。但就企業的競爭力和成長性而言,這種格局顯然并不符合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大型企業并不是配件等都需自己造的企業,現在的跨國公司多半是大企業,但其研發中心、工藝流程和銷售鏈條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企業之中。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任重而道遠,僅僅考慮國有企業有計劃地退出競爭性行業,哪些行業該國有企業做,哪些行業該民營企業做,顯然不是辦法。在國有企業減員增效、下崗分流的過程中,有一種方式叫“帶資分流”很值得注意,這種方式比簡單地讓職工進入再就業中心更有前景,一是其完成了分流的功能,二是其分流完成之時就是小企業誕生之時,最后,如果“帶資分流”人員帶出來的資產與國有企業原有工藝流程有關,我們的國有企業就可能找到了一條與國際慣例很接擯 大小企業與小企業共同發展的路子。
在允許小企業進入了國有企業工藝流程的同時,也不必阻止小企業演變成大企業,世界500強中第三產業的不少,包括服裝、飲料等。特別是商業零售業,本是傳統的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小門小店,但在信息技術的催生下也誕生出了大企業,可見把大企業和小企業按行業配置的辦法顯然有其不合理性,大企業和小企業由不同部門管理、分別制定政策的局面應改變,重要的是要由市場來調節。
三、人力資源
對小企業最有鏟的支持就是幫助其學會和提高賺錢的能力。但這又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由誰去做教師呢?賺錢是一種能力,可以用知識,也可以不用知識。國內大學教師和研究機構里的人雖然也對企業搞一些培訓,但是內容多半在政策背景、國內外形勢和基礎理論方面,距離如何賺錢的問題還很遠,政府機構里更不會儲備這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