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資一直是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的主要形式。近年來政府為了擺脫過大的財政壓力,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和質量,已經開始利用和吸收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政府開始利用監管的手段代替原來的對項目的直接擁有,減輕了直接建設、管理城市基礎設施的煩惱。
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投資的潛力巨大
城市化是一個國家邁向現代化的一個標志,我們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了37.7%。從經濟發展水平看,世界銀行對全球133個國家的統計顯示,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700提高到1000~1500美元的時候,經濟就步入了發展中國家行列,城市化水平將很快提高,要達到40%~60%的水平。目前我國的GDP已經達到700美元,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都預示著我國的城市化水平步入快車道,進入加速發展階段。
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是城市化的必要條件。但是我國的一個現狀就是投入嚴重不足。據統計,七五期間,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占GDP的1%以下,八五期間,占1.3%,九五期間占1.8%,十五的第一年占2%多一點。聯合國對發展中國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推薦值是3%~5%,由此看來,加快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將是各級地方政府面臨的首要的問題。
首先,中國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對資金的需求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即使按照城市基礎設施占GDP3%來估計,我們今年的GDP是10萬億,每年需要投入3000億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這一數字還要逐年增大。比如,城市污水處理,據亞行估計,從現在的污水處理率38%提高到2005年的45%,將需要200億美元的投入,也就是每年需要投入約300到400億人民幣。
其次,民間資本投資到城市基礎設施中來是有基礎的,現在我們的居民儲蓄存款是近10萬億,儲蓄率達到40%。從居民的支出結構來看,消費性支出正在減少,而投資性支出正在增加,居民已經成為儲蓄和投資的重要來源。為了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民間資本是空間是很大的。
第三,投資環境的日益完善為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條件。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各地所倡導的方針,創建金融安全環境,各地相繼出臺了城市基礎設施有償使用的政策法規,這些都為民營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條件。現在政府職能也正在轉變,政府職能轉換的目標是提供一個穩健的金融環境和公平有效的政策法規,將會降低投資風險,降低消費成本,提高基礎設施的服務水平和質量。目前,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面邁出了成功的一步。比如安徽一家環保節能公司,成功地在廣州競標一個污水處理項目。據了解,這家公司有一個宏偉的目標,就是要在國內樹立污水處理廠的一面旗幟,目前正在和多個城市洽談。但是他們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資金短缺,現在有兩個項目在申請國家開發銀行的貸款,國家開發銀行也正在評審,打算作為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試點,我們想通過試點探索出一條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投資的模式。
政府應該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政府直接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與建設的機制尚不完善,因為投資決策主體和資金使用都是政府部門官員做出的。政府官員往往有短期行為,比如我們碰到的一些城市的規劃就因為領導人的好惡而隨意更改,項目的成敗和利益沒有掛鉤,透明降低、監管不力。由于資金來源于財政,因此政府部門缺乏資金使用成本與機會成本的約束,所以工程的質量、進步和資金的使用效率很低,還容易滋生腐敗。
其次,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就可以避免上述問題,因為民營企業的資本都來源于合資的形式,責權利都由合同規定,受到法律的保護,因此民營企業將會規范自己的行為,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將不得不提高效率。
第三,政府把投資風險轉嫁給民營企業。民營企業投資基礎設施除了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之外,由于民營企業的投資風險是商業性風險,因而政府可以實現風險的轉移。
第四,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的投資可以促進社會信譽的提高。由于民營資本有個很高的效率、激勵機制和風險管理模式,可以降低項目整體風險,使消費者利益得到保護,有利于在社會范圍內培養一種依法按章辦事理念,有利于提高社會信譽。
民營企業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在銀行融資方面不存在任何在法律框架下的不便
按規定政府不能直接參與經營,但是政府部門往往通過成立一個公司來替政府借款,雖然不是政府直接來借款,但是債務的償還實際上是依靠政府的,把顯性負債變成了隱性負債。
在擔保方面,由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非常大,很難找到擔保人,而地方財政擔保又和法律沖突,因而存在缺陷。
從道理上講,政府負債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符合納稅人公平受益的原則,但不合法。為了防范風險,銀行也在想各種各樣的變通辦法,一般來說銀行要求政府做出承諾,把貸款納入政府預算。但是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可以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君子協定,一旦發生了問題就沒法追償。但是地方政府仍然在貸款,銀行也仍然在放款,因此我們期待擔保法的出臺和完善。
另外,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而進行銀行融資有利于促進銀行的信用結構。以BOT項目為例,在項目運行過程中,政府可以和民營企業簽訂特許權合同,以特許權合同做抵押,地方政府,民營企業和債權銀行三方的責權利都由合同界定,關系清晰,有充分的法律依據,解決了法律障礙,無論民營企業、地方政府還是債權銀行的合法權益都得到了保護,實現了效率。
結論
(1)政府應該從直接參與繁重的基礎設施建設中解脫出來。傳統的政府直接投資興建基礎設施的做法還有待于建立一套有效的監管機制。
(2)政府的職能應該轉化,以監管代替原來的對資產的直接擁有。可以大力推進BOT和BOT項目的模式。
(3)有效的政府監管需要堅實的法律依據,因此相關部門應該盡快出臺和完善相關法律,增加法律透明度,同時堅守審計程序,增強民營企業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信心。
(4)經驗表明合同監管方式這種模式是有效的。
(5)地方政府、民營企業和債權銀行可以通過完善的合同條款來保障各自的合法利益。
(6)民營企業可以利用特許權合同為抵押來進行銀行融資,也可以以其他形式來融資,比如項目債券,上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