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將自來水、公用煤氣和天然氣產業視為公益性事業。與長期以來的低工資政策相適應,公用事業采取的是低價格、高財政補貼的機制,價格基本不受供求關系和成本變動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對公用事業的這一傳統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減少或取消財政補貼、實行以成本為基礎的定價制度等。但是,從總體上看,城市公用事業是20年間改革幅度和變化都較小的產業。傳統體制的弊端不僅沒有消除,而且隨著公用事業規模的擴大表現得更為明顯和嚴重。
城市公用事業政企合一,壟斷經營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把各項城市公用事業作為公益性事業,全國各城市幾乎都設有公用事業局或相類似的政府機構,對公用企業進行集中統一管理。政府既是政策制定者和監督者,又是具體業務的實際經營者,這就決定了這種壟斷的性質是一種典型的行政性壟斷,而不是基于自然壟斷的經濟性壟斷。
現行體制的種種弊端
第一,虧損經營,財政補貼沉重。由于受城市公用事業指令性價格形成機制及宏觀經濟調控和城市居民較低收入水平的約束,加之原材料、燃料、勞務成本上升過快和經營管理不善的影響,我國城市公用事業企業普遍存在虧損運行的現象。自來水、煤氣和公交等公用產品由于本身具有一定福利性和公益性,為了保證社會安定,國家財政無可奈何地背負起補貼虧損的沉重包袱。
第二,企業缺乏自主權和積極性。公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特別是較大的投資活動一般均由政府安排,企業沒有實質性的經營決策權。考慮到公用企業在生產經營中虧損巨大,而政府財力有限,所以有些地方政府盡量控制企業的生產能力,只要求滿足基本供求矛盾,不鼓勵技術創新,寧可讓多余的生產能力閑置。例如,北京市政府禁止外地公民購買公交月票。
第三,生產效率低,服務質量差。由于公用企業一般在特定的地區范圍內具有獨家壟斷經營權,不存在由多家企業的平均成本決定的社會成本,這樣,企業的實際成本就成為“社會成本”。以此作為定價的基礎,企業增加的成本可輕易轉嫁出去。政策性虧損掩蓋經營性虧損,掩蓋管理薄弱和經營不善。這樣就不可能刺激企業努力降低成本,從而不能促使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由于壟斷經營,公用企業服務意識較淡漠。
第四,中國公用事業建設投資主體單一,缺乏穩定、規范的建設資金來源渠道,沒有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新機制,造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于城市發展。
近幾年來,雖然我國各級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但仍然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資金不足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不僅使許多新建工程項目不能如期完成,也使得城市公用事業企業經營更加困難。拓寬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渠道,吸引民間投資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