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旅游,許多名山大川讓我魂牽夢繞;我也喜歡游記,讀一篇好游記,竟讓我廢寢忘食。日前作家李東倫將《華夏之旅》手稿拿給我,請我作序,看著眼前厚厚一摞書稿,洋洋灑灑三十六萬多字,讓我高興又驚喜!
我認識東倫已有數年,讀過他著的兩部散文集《走進春天》和《難忘鄉情》,看過他在報刊上發表的部分散文和游記,卻沒想到他竟寫有這么多,令我十分贊佩。這一百三十多篇游記并非一日之功,是他二十多年來的生活積累和游歷,有的是在市委工作期間同老干部外出學習考察時所寫,有的是因公開會時所記,還有的是利用星期天和節假日自費旅游所撰。
東倫這位業余作家,在文學上的執著追求,使他的寫作水平不斷提高,日臻成熟。從多年的接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又是一位謙和厚道、不愿張揚、工作扎實、心胸大度的好人。
游記,近年來又被稱為行走文學,系散文的一部分。古往今來有許多名人志士都喜歡這種體裁,用它來抒發情懷或記述游歷。李白是著名的行吟詩人,一生中寫有不少山水詩篇;徐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記》;葉圣陶的《黃山三天》和老舍的《大明湖之春》等,這些游記影響頗深。近代名家寫游記的就更多,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余秋雨的《千年一嘆》等,更是膾炙人口。
東倫喜愛文學寫作,堅持數年筆耕不止。這部《華夏之旅》所輯入的篇篇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描繪了祖國名山大川、古城寺院等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謳歌了都市古城、古風古韻呈現出的嶄新面貌。讀后使人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更加熱愛我們這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
大中華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深深地吸引著他,多少年來,東倫的足跡踏遍祖國大江南北、東海西陲,游歷了眾多山水名勝、古城寺院和歷史文化名城,并有感而發,“思懷古之情,抒山水之韻”,寫下了如此之多的游記。
《華夏之旅》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細細讀來,您會隨著作者的腳步去登黃山、看泰山、上井岡山、觀武夷奇境,感受名山之美;從大三峽的壯麗、塞里木湖的高遠寧靜到九寨溝的神奇秀水,更會產生對水的情韻;從岳陽樓、黃鶴樓、五臺山到夫子廟,讓人感悟到中國的古老與文明。作者還以熱情的筆墨,謳歌了平遙、麗江、大理等文化古城;展示了深圳、珠海改革開放中崛起的新城;同時還弘揚了林則徐、聶耳等在世界禁毒史和民族音樂上寫下輝煌篇章的一代楷模。這些游記林林總總、包羅萬象,融寫景與抒情于一體,讀來讓人賞心悅目,倍感祖國山奇、水美、人更美。
《華夏之旅》情景交融,引人入勝。作者用獨特的視角和細微的觀察,去感受人文景觀的內涵,發現與感悟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他不是走馬觀花、津津樂道地膚淺敘述,而是濃墨重彩去描繪一幅幅盡善盡美的畫面。寫雪山的美:“雪山冰雪如塑,潔白如玉,雪峰高聳如云,氣勢磅礴,在數百里外都能看到它勃勃英姿(《神奇的玉龍雪山》)。”寫水的奇:“九寨溝的精靈是水、湖、泉、瀑、河、灘、連綴一體,飛動與靜謐結合,剛烈與溫柔相濟,千顏萬色、多彩多姿(《童話世界九寨溝》)。”作者將讀者帶人童話般的世界,去體會人世間的美好!
《華夏之旅》直透人格,展示心靈。在《遙想林則徐》、《甲午戰爭劉公島》、《聶耳墓前的沉思》中,作者用熱情的筆墨直抒胸臆,盛贊祖國美好河山和燦爛的文化。在《北京城記》、《深圳印影》、《回眸井岡山》等一些篇章里,大力弘揚了祖國新貌,贊美了改革開放中的大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文章無論抒情還是寫景,都是作者心靈的真實感受,突現了時代精華,讀后令人鼓舞、使人振奮。作者還用精巧的構思、流暢的語言對景物進行細膩的描寫,盛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自然景色的秀美,提出了保護中華民族自然文化遺產,是每位公民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
文學是時代的產物,藝術的出發點是建立在對時代的切身感受上,游記更是如此。由于作者對大自然的鐘情,對生活的摯愛,他用了數年業余時間將最感動的情思述之于筆墨,寫出了這么多好文章,值得大家一讀。《華夏之旅》是東倫文學創作上的一個新飛躍,祝愿他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新作問世。
在本書即將出版發行之際,本文僅作為第一讀者閱后的幾點感受和體會,以饗讀者。
2002年2月子撫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