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端之一:破壞土地資源配置
無疑,土地儲備制度的建立,破壞了土地資源的自由流動。土地儲備制度的建立,使政府絕對壟斷了一級土地市場,成了土地的供應商。政府以最低價把土地收回,并絕對控制土地供應量以尋求最高價位,土地資源完全掌握在土地儲備中心手里,打破了土地市場的自然供需平衡,同時往往使城市閑置土地增加,而且由于沒有合理的預期,沒有預期的談判對象,土地儲備機構不愿意出讓土地,使城市中的閑置土地可能會被更長期的閑置,所以,一方面是大量土地被閑置,一方面,大量的用地方沒有土地可用。
弊端之二:破壞企業競爭
市場經濟的根本法則之一就是競爭。土地儲備制度的出現使得所有的“水”從土地儲備中心流進流出,土地真正進入市場成為一句空話。在這一制度下,出賣方和買方都沒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市場競爭在政府行政意志下不再存在本來的意義。同時,這一制度提高了市場準入成本,使大批中小房地產企業由于沒有實力退出市場競爭,妨害了企業競爭;最終帶來的結果是大企業與土地儲備中心共同壟斷土地市場,有些大的房地產企業開始退化為土地“批發商”,企業不思進取卻有錢可賺,破壞了優勝劣汰的競爭秩序。
弊端之三:危害金融資產的安全性
土地儲備中心在回收土地時,所要支付的回收資金自己并沒有,大部分都要靠銀行貸款,其實本質上是政府利用本身的行政權力進行貸款,增加了金融機構與行政權力的依賴,妨害了金融改革;而且,土地在收回后,政府并不清楚什么時候才能把土地賣出去,何時還貸。另外,目前土地儲備中心的法人資格模糊不清,是企業法人還是行政法人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承擔怎樣的責任,也沒有明確規定。央行剛剛出臺的121號文件,就規定了限制給土地儲備機構貸款。在目前土地價格節節攀升的情況下,一些大銀行也開始參與炒賣土地,銀行風險提高。
弊端之四:哄抬地價,侵害民生
土地儲備制度建立后,政府追求土地收益的最大化,所以在土地拍賣過程中,政府有意限制土地供應量,并且地價上不封頂,誰出價高誰擁有土地,所以,很多城市的地價飛速攀升,造成的結果是房地產開發成本中的土地成本所占比例越來越高,房價飛速上升,最終由老百姓來買單。另一方面,大企業壟斷二級土地市場,形成土地市場的莊家,進行土地炒作,牟取暴利。
弊端之五:破壞農業經濟
郊區土地由于面積大、靠近城市,發展潛力巨大,所以最有可能獲取最高利潤,是土地儲備機構最看好的。城鄉結合部農村土地經常被以行政手段征用收回,農民的利益受到侵害,而且大量的耕地被破壞閑置。由于各種原因,土地補償金也不能全部到農民手里,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國家農業經濟安全受到威脅。
弊端之六:損害政府公信力
世界的潮流是各國政府正在積極退出市場,成為服務型的政府。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只是一個中立者,不應該參與市場競爭,更不應該與民爭利。但土地儲備制度使政府直接參與到土地市場中去,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依靠行政手段壟斷了土地市場與土地拍賣市場。地方政府在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的同時,大量財富向政府轉移,在有效監督機制缺位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暗箱操作,這違背了WTO的透明化原則。同時財富很難實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形象受損。
弊端之七:引發腐敗
土地儲備制度在操作中存在著很大的不透明性,很多環節都有暗箱操作的可能,比如在《擔保法》規定政府不能擔保貸款給第三方情況下,仍然由政府擔保貸款給土地儲備機構,其間回旋的余地很大,在土地的收購、收購定價、拆遷過程中,最容易產生貓膩;國家對土地出讓金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監管不到位,很難保證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很難保證土地官員不貪污腐敗。
弊端之八:提高社會的管制成本
由于與土地儲備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嚴重不配套,所以在收購拍賣、支付方式、支付過程等環節經常會出現很多問題,提高了土地利用的成本;這一制度威脅到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后果,政府要想重新樹立權威,必須要付出很高的代價,國家為了保證金融安全,也必須承擔更高的風險,付出更高的成本。
弊端之九:增加社會不安定因素
土地儲備制度的不合理,使土地價格無節制上升,造成的最后結果就是老百姓必須承擔過高的房價,同時使炒樓等投機行為增加,民間輿論怨聲不斷;農民特別是城鄉結合部的農民的土地被低價收購,使他們陷入生存的困境,不得不大量流進城市,帶來很多社會不穩定因素;用于收購土地的大量銀行貸款增加了國家金融風險,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