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美國金融業逐步放松管制、實行金融業混業經營的1990年代,中國意識到了在監管不善條件下混業經營體制導致金融風險的可怕性和嚴重性,中國又走到了美國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通過之前金融業分業經營的老路
央行的三個兒子
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和中國銀監會分別是中國人民銀行孕育的三個“兒子”。如今“兒子”都已長大成人,不但先后在1992年、1998年和2003年和“父親”中國人民銀行分手,而且“一父三子”已經平起平坐。
中國金融業的改革始于1984年,此前,中國人民銀行既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又對企業單位和個人居民辦理存貸款等業務。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同時決定成立中國工商銀行,辦理有關商業銀行業務。而當時,中國的證券業完全是空白,保險業剛剛開始起步。
只有在市場出現以后才有所謂的監管出現,由于中國金融體系——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都是在最近20年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相應的金融監管也從無到有、逐步完善。在中國金融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中國人民銀行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中國銀行業的監管大權一直掌握在中國人民銀行手中,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3年4月——在一片爭議聲中,中國銀監會成立,依法對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其他存款類機構實施監督管理,從而執掌銀行業監管大權。
伴隨著1984年12月上海飛樂音響有限公司首次以每股50元的價格向社會公開發售股票1萬股,股份制和股票開始在中國粉墨登場。1986年,中國人民銀行獲得授權負責證券監管,直到1992年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證券委員會的執行機構開始登上舞臺。中國證監會當初的級別是副部級,第一任主席劉鴻儒前身正是中國人民銀行常務副行長。到1998年4月,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與中國證監會合并組成正部級的中國證監會,專司中國證券、期貨市場的監管職能。
1979年4月,國務院批準逐步恢復國內保險業務,1980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恢復辦理國內保險業務,當時的保險業也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1998年11月,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國保監會,專司全國商業保險市場的監管職能。2003年兩會之后,副部級的中國保監會升格為正部級的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開始與中國銀監會和中國證監會平起平坐。
隨著證券、保險、銀行監管職能的相繼剝離,中國人民銀行不再具有對金融業的監管大權,專司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
在各界紛紛要求央行增強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呼聲中,失去金融監管職能之后的中國人民銀行,正逐步走向類似于德意志聯邦銀行那樣專司貨幣政策職能的獨立的中央銀行。
早期的混業
根據徐滇慶等學者的研究,目前世界各國的金融監管模式大致分成三類:
兩極多元監管體制:例如美國、加拿大等。兩極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權對銀行進行監管,多元是指有若干個監管機構;一級多元監管體制:例如法國、德國等歐洲大陸國家。金融監管大權集中于中央,但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機構負責金融監管;集中單一的金融監管體制:例如英國、新加坡、中國等。監管權限集中在某一個中央機構。
此外,對于不同類型的金融企業,除了美國和1998年金融改革之前的英國,大多數國家的金融業實行的是混業監管。
這些年來,從監管實踐來看,中國金融業從單一監管、混業監管走向分業監管,并且在中央一級監管體制下,隨著各省區地方政府紛紛成立名為金融企業服務辦事機構、實際行使地方性金融機構監管大權的金融服務辦公室,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越來越邁向美國式的兩極多元監管體制。
90年代以前,美國金融界一直遵循1933年國會通過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在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之間建立了嚴格的防火墻制度。而在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國家,幾十年來金融業一直實行混業經營、全能銀行制度,德國的德意志銀行和荷蘭的荷蘭國際集團、瑞士的瑞士銀行集團和瑞士信貸銀行正是其中的代表。
在90年代以前,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如同中國的《公司法》模仿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公司法》一樣,中國金融業的發展也在模仿歐洲大陸,實行混業經營、混業監管的金融體制:當時的金融系統以銀行業為主導,銀行可以從事證券業務和信托業務,銀行可以投資信托公司、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與“三會”是中國人民銀行的三個兒子類似,早期的很多信托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都是由商業銀行孵化而來。
四大國有銀行都是在1979年以后才陸續恢復、分設的。1986年開始,中國銀行業開始改革,1986年,作為建國以后第一家股份制銀行,交通銀行在上海成立,此后,1987年招商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相繼在深圳成立,中信實業銀行在北京成立。隨著近日煙臺住房儲蓄銀行改名恒豐銀行,全國已經有11家股份制銀行。1995年以后,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來的城市商業銀行已經達到110家。
中國很多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公司都是銀行和地方政府投資的產物。1979年10月,中國銀行總行率先成立了信托咨詢部,同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京成立。1980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國務院關于銀行要試辦信托的指示,正式開辦信托業務,此后,各家銀行、各部委和各地政府紛紛設立信托投資公司。1991年4月,交通銀行發起設立太平洋保險公司。
早期的證券公司大多數是由銀行和地方政府發起設立的,證券公司的人員多數也是來自銀行業。中國工商銀行是申銀萬國的發起股東;交通銀行在1988年發起設立了上海海通證券;銀河證券則是在1999年由四大銀行旗下的172家證券營業部整合而成。
1998年:分水嶺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徹底改變了中國當局對于金融業的態度,也改變了中國金融業的整體格局。過早實現本國貨幣在資本項目下可自由兌換的東南亞國家,面對國際上大型對沖基金對本國金融市場的沖擊,首先發生匯率危機,隨后蔓延到銀行出現危機,最后整個經濟發生危機,20年的東亞奇跡毀于一旦。
倚仗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不可自由兌換這道最后的防線,中國在危機中逃過一劫。驚出一身冷汗的中國領導人開始意識到,無論什么樣的金融體制,金融穩定和金融監管是金融市場發展的首要條件,必須學習歐美國家對金融業的監管。如果說1997年以前中國的金融業是重發展輕監管的話,1998年以后,中國金融業的首要工作已放到金融監管上來。整頓金融秩序、化解金融風險是此后幾年的中國金融監管當局的主要工作。
1997年11月,中央召開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用3年左右的時間,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金融組織體系、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調控監管體系。
1998年是中國金融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從1998年開始,中國才真正開始意識到金融風險,開始著手加強金融監管。這些年來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采取的一系列降低金融風險措施,一直是1998年開始的整頓金融秩序的延續。
1998年1月1日,中國了取消央行對商業銀行的貸款限額控制,全面推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風險管理,這標志著金融宏觀調控方式由直接調控為主向間接調控為主的方向轉變。
1998年,中央金融工委成立,統一領導金融系統的工作。2000年1月10日,國務院第25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暫行條例》,并于3月25日實施。隨后,國務院向16家國有重點金融機構派出監事會。
就在美國金融業逐步放松管制、實行金融業混業經營的1990年代,中國意識到了在監管不善條件下混業經營體制導致金融風險的可怕性和嚴重性,中國又走到了美國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通過之前金融業分業經營的老路。
從1998年開始,中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逐步形成。4月,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與中國證監會合并組成正部級的中國證監會;11月,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國保監會;還是在11月,中國人民銀行實行機構改革,撤銷31個省級分行,成立9大區行,作為央行的派出機構。分行的主要職責是依據總行的授權,負責執行全國統一的貨幣政策,對轄區內除保險和證券外的金融業務活動進行全面的監督管理。中國人民銀行主要監管各類銀行、信用社和信托投資公司。

同時,中國改變了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按照行政區域設立分支機構的狀況,合并省分行(分公司)與省會城市分行(分公司)精簡機構和人員,建立效益為核心的經營機制,在此基礎上,探索國有金融機構的股份制改革。與此同時,各銀行開始與其所辦的信托、證券業務脫鉤,人壽保險業務與財產保險業務分開經營。
監管排雷
按照1997年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精神,中國金融改革分為有機的兩大組成部分,分業和監管,即從過去的“重發展,輕監管”,轉移為將監管放到了第一位。這一年,中國金融業的地雷開始引爆。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國內一些金融機構的問題開始暴露,經營不善或者嚴重虧損得不能再遮掩,整個金融體系蘊含著極大的金融風險。從1998年開始,央行對中小金融機構進行清理整頓,并推進股份制銀行的重組和上市,開展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和信托投資公司的改革和清理整頓工作。
海南是全國金融的重災區,幾十家信用社全部倒閉,十幾家信托公司也全部受到清理整頓,接收幾十家信用社包袱的海南發展銀行在1998年也倒閉了,生存下來的四大銀行分支機構也是背了幾百億元的不良資產而負重前行。
這一年影響最大的金融事件莫過于廣州國投的破產。當年10月6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廣東省窗口企業、中國第二大信托公司廣東國投,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由于公司內部經營管理混亂,加上外部相關政策法規和監管制度不完善以及政企不分等極其復雜的原因,造成公司最終嚴重資不抵債,不能支付到期的巨額外債, 1999年1月16日由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宣布該公司破產。為了處理廣東國投破產事件,中央調當時的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岐山到廣東省就任常務副省長,廣東省并向中央借380億元再貸款,一攬子解決全省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的支付風險問題。
廣國投破產案是我國第一例涉及大量境外債權的破產案,境外債權金額超過80%。這起建國以來國內最大﹑最復雜的企業破產案到今年2月才終結破產程序。
此后,中國信托業開始第五次全面清理整頓,這次清理整頓到去年年底基本結束,就連中國光大信托這樣的大型信托公司都未能避免關門命運,與廣東國投的問題同樣嚴重的廣州國投正在艱難地尋求再生。2001年9月,中煤信托完成重新登記,成為全行業清理整頓之后第一家重新登記的信托投資公司,在清理整頓之前的160多家信托投資公司中,如今有50多家完成重新登記。
1998年以前,雖然有萬國證券總裁管金生、深圳發展銀行行長賀云、申銀證券總裁闞治東等金融要員因為金融犯罪或者違規操作而落馬,但尚屬個案,并且“級別不高”。1998年以來,監管當局加大了對金融犯罪的懲罰力度,眾多曾經風云一時的金融高官上了黑名單:1999年7月,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時任中國光大銀行董事長的朱小華因受賄被雙規,后來被判刑15年;2000年6月,曾任中國銀行行長的原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副董事長、中信嘉華銀行董事長金德琴因挪用公款被判處無期徒刑;之后,華夏銀行行長段曉興、原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雪冰相繼落馬。今年5月底,原中銀香港副董事長、總裁劉金寶也因違規發放貸款被雙規。
入世之后:金融控股呼聲再起
2002年,中央召開第二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了要把金融機構建成現代企業的說法,并再次提出金融監管是金融工作重中之重。也就在兩次工作會議之間,在中國著手建立“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金融體制的時候,以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為標志,全球金融業的發展趨勢開始邁向混業經營。
1990年美國證監會特批JP摩根銀行可以從事證券業務,被看做是1990年代美國逐步放松管制、金融業逐步走向混業經營的先導,1998年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合并,成立花旗集團,旗下擁有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業務,成為全球排名第一的全能型金融機構。隨后,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正式允許金融業的混業經營。
其他國家也不例外。1998年10月,英國成立了金融服務管理局,將英國原有的8個金融監管機構合為一體,英格蘭銀行作為中央銀行,不再承擔對商業銀行的監管職責。韓國也于1998年4月成立了金融監管委員會,對銀行、證券、保險業實施統一監管。
在中國建立和完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金融體制過程中,一個重要的事件深刻地改變中國金融業的原有格局:2001年12月13日,中國加入WTO。按照中國政府的承諾,2007年以后中國金融市場將全面對外資開放,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的國外金融巨無霸將與中國本土的金融機構展開全面的競爭,對于那些只能從事銀行、證券、保險中的某一領域的國內金融機構來說,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將是致命的,它們不得不求生求變。而仿效當今國際金融界發展主流,發展金融控股公司,實現金融控股公司不同子公司之間的業務合作,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被看做增強中國金融機構競爭力的重要法門。
2002年11月,中國銀行副行長華慶山在“世界資本論壇”上發表演講時強調,如果不順應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模式轉變的趨勢,中國金融業服務質量就難以提高,如果順應這種趨勢,又可能由于巨大的系統風險及道德風險而使整個經濟面臨危機。他認為,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分業經營、股權集中的特點,是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型的最佳模式。以金融控股公司作為資本運作的平臺,可以在堅持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框架下,通過兼并收購并設立子公司的模式,建立“防火墻”,從而減輕危機,并減緩監管壓力,更好地整合資源。
根據巴塞爾金融集團聯合論壇1999年2月頒布的《對金融服務集團的監管原則》,金融服務集團是在同一控制權下,完全或主要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或至少兩個不同的金融行業大規模提供服務的金融集團。美國1999年《金融現代化服務法》所規定的金融控股公司既可以是銀行控股公司、也可以是保險控股公司、還可以是投資銀行控股公司,只要經營不同金融業務的機構符合控股公司結構,即可歸為被該法稱之為金融服務集團的金融控股公司。
原央行非銀司司長,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的夏斌對于金融控股公司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認為,從發展方向看,中國的金融業必然要走上混業經營、統一監管的道路。但是,至少在目前,分業經營的原則不會變,也不應該變。其基本原因是我國金融監管的法規制度建設、金融機構的內控機制以及金融監管水平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在目前堅持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框架下,重要的是加強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這不失為我國從分業經營逐步走向混業經營的一個現實選擇。
2002年12月5日,中信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國內首家金融類控股公司開始試水。中信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是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由中信集團公司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旗下包括4個全資子公司,即中信實業銀行、中信信托、中信資產管理公司和中信期貨經紀公司;3個控股子公司,即中信證券、信誠人壽和在香港的中信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信控股通過投資和接受中信集團公司委托,管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資產管理、期貨、租賃、基金、信用卡等金融企業,統一配置和有效利用資源,提供全方位服務,以實現效益最大化。
形成金融控股格局的不止中信一家。中國光大集團由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簡稱“北京總部”)和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香港總部”)組成,北京總部擁有中國光大銀行、光大證券和中外合資的光大永明人壽等金融機構,也是申銀萬國證券的第一大股東。
以保險公司名義注冊的平安保險全資控股平安信托投資公司,信托公司又以61%的比例控股平安證券公司。去年匯豐銀行出資6億美元參股平安保險,雙方合作發行信用卡也是目的之一,而信用卡在中國一直是銀行的業務。
中國金融業的主力——四大銀行也加緊了構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步伐。早在1995年,中國建設銀行就和境外投行摩根士丹利合資成立了中金公司,如今中金公司的多項指標已居國內證券公司首位,很多大型國企海外上市都有中金公司的參與。中國銀行在1998年用10億美元在香港注冊中銀國際,從事投資銀行業務;收購英國信誠保險公司,從事壽險業務。去年4月,中銀國際“返鄉”,中國銀行高層在不同的場合也表明,中行的目標就是金融控股,最終實現混業經營。
除了金融企業圖謀金融控股以外,產業資本正在全方位進入金融業。曾經創辦了平安保險公司和招商銀行的招商局集團在整合資源的過程中也向金融業傾斜。如今,招商局金融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擁有招商銀行、招商證券、招商基金、招商保險以及在香港和英國的其他金融機構,去年又和美國信諾保險公司合資組建壽險公司,完整的金融產業鏈已經形成。
山東電力集團已成功控股了英大信托、蔚深證券、魯能金穗期貨公司,并且成為湘財證券的第一大股東和華夏銀行的第二大股東。北京首創集團現在擁有除了商業銀行之外的證券、保險、基金等全部金融業務。另外,以海爾、寶鋼、魯能集團、中遠集團等大型國企為代表的產業資本也抓住機會紛紛介入銀行、證券和保險業,積極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的構架。
現任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任中行行長期間,是中行邁向金融控股的積極推動者,中銀國際得以返鄉以及獲得平安保險的承銷商資格,劉明康這位中銀國際的董事長功不可沒。這給很多圖謀金融控股的企業以更大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