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1日,英國大眾眼里最著名的本國經濟學家John Kay的新著《市場的真相》,由艾倫·萊恩/企鵝圖書出版公司出版。這部著作把批判的矛頭指向1990年以來被幾乎全世界的政府、學者以及世界銀行、IMF那些國際機構推崇倍至的美國商業模式(ABM),為這位明星經濟學家再次贏得了榮譽,美國《時代》周刊客氣地稱它是“又一部費勁心血的杰作”,另一些歐洲學者則干脆把這本書與哈耶克的《走向奴役之路》相提并論,雖然它事實上是哈耶克最新的敵人。
就像1949年胡風那句著名的詩句:“時間開始了”,1999年,托馬斯·弗里德曼在《凌志車與橄欖樹》一書中宣稱:“世界10歲了。”他是為一種超越凱恩斯、超越歐洲福利經濟、超越東亞奇跡、并最終戰勝了計劃經濟的市場經濟而歡呼。但僅僅4年之后,John Kay又宣布,這種市場經濟不僅已失去吸引力,而且徹底不正確,它在拉美、東南亞、東歐乃至美國本土的失敗即為佐證。
本期封面故事刊登了John Kay一篇總結觀點的文章。雖然因為確認的原因,本刊對John Kay的訪談只能推遲發表,但我們其實更關心中國的現代化和轉規問題。中國改革已經25年了,這25年的改革史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摸著石頭過河,比較和學習。我們學習過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但更多的是向美國學習。但你一定有想知道而又不敢問的“愚蠢”問題,比如,我們到底學的是什么?學到了沒有?又比如,我們學的東西本身是對的嗎?
當王歧山的身份還是一位學者的時候,曾經提過類似的三個問題:我們到底要什么?我們自己有什么?我們準備丟什么?發展路徑是選擇的結果。本組封面故事從壟斷行業、公司治理結構、社會保障制度和銀行改革4個方面,記錄了中國轉軌中向幾個主要市場模式學習的故事,以及學習、模仿中的變化。成功和失敗是很難評價的,但認識到以下兩點也許是重要的:第一,我們模仿的是一個不可能完美的制度;第二,在與現實結合的過程中,制度本身的走形可能會導致一些更糟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