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桐柏縣各鄉鎮信用社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信用社增效為目的,大力發展林果、畜牧、中藥材、山野菜等特色產業,保持了農村經濟持續平穩發展。
雖然近兩年遇到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但由于農村信用社發放了抗旱專項貸款600萬元,發放農作物備播、化肥等專項貸款450萬元,有力地支持全縣農業發展優質高效作物,保持了基本平穩地發展態勢,使種植業向優質高效邁進。農村信用社作為支農的主力軍,在支持縣城經濟發展、畜牧業保持快速增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發揮了極大的支持作用,特別在板栗栽培,南江黃羊養殖上給予了極大的信貸支持。使全縣畜牧業總產值達4萬余噸,蛋類總產量為14萬余噸。2001年全縣被評為“全省畜牧生產先進單位”,信用聯社2001年度獲縣“支農先進單位”和全縣綜合考核一等獎。各鄉鎮農村信用社立足當地實際,緊密與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完成小流域治理幾十萬平方公里,其中重點治理20多萬平方公里,支持農戶購置拖拉機,小型農機具近3萬臺,機耕面積大幅提高。桐柏縣信用聯社與農戶已建立了相互信賴的良好誠信關系。
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取得巨大的可喜成效。農村信用社緊緊圍繞主導產業的發展,全縣初步形成了“東栗西棗中部茶”的區域經濟格局。主導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全縣林牧漁業產值比重已占到農林牧漁業產值的58%,畜牧業通過推行規模化養殖,開始走向快速發展的軌道。以南江黃羊為主的肉羊“百千萬”工程的實施,使桐柏縣成為全省最大的黃羊養殖基地,全縣種植蓮菜1萬多畝,優質高效作物面積不斷擴大,食用菌走上多品種發展的道路使主導產業在結構調整規模上取得新突破。
為改善基礎生產條件,把農建的工作重點由大規模治山整地為主轉移到興修水利。全縣利用旱災造成農業減收的事例,教育引導廣大干群興修水利,以改善農民通行條件和貨暢其流為目標,整修鄉村公路100余公里;縣鄉公路升省道工程已規劃4條998公里,已開工2條。以改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全縣堅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以小流域為單元搞好流域綜合整治。銀盤河、倉庫等5條小流域被確定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十百千”工程。
在推進質量效益上實現新突破。首先是積極引進推廣六大類10多種新品種。主導產業確定了當家品種,保證了農產品走向優質化。引進培育科技人才,科技部門掛靠高層科研院校和利用招商引資聘請20多位專家、科研人員具體指導農業生產;縣電視臺設立了“科普田園”專欄,開展廣泛的實用技術培訓。
目前,全縣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僅十幾家,多數企業規模小,生產經營能力弱,還沒有形成“龍頭+基地+農戶”的經營機制,生產關聯度不高,帶動能力不強,在專業市場建設上,全縣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農產品專業市場,多為農村集貿市場,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還比較薄弱,農民增收渠道少,農產品流通難等方面都存在問題。
實現增收才是衡量工作的最客觀的依據之一,實現農民增收難度很大,但潛力也很大,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農業產業化經營,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把千家萬戶的分散農戶與大市場聯系起來,具有重要的意義。培植和發展規模經營,帶動農業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與農戶共同發展的新機制和利益機制。大力推廣“市場+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農民利用土地使用權、產品、技術和資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同制、合作制等多種組織形式與在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使農民與企業在一體化經營中雙贏雙富;加強農產品市場建設。要按照“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的發展要求,多渠道籌集資金,建設、完善一批布局合理、服務配套、功能齊全,能夠吸納全市、輻射全國的大型農產品專業市場。
農產品流通方式要通過搞活流通,引導農民進入市場。以流通促調整,促增效,促增收。既要充分發揮國有商業的作用,又要大力扶持發展農村流通合作組織。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推進訂單農業、合同農業的發展和管理,促進農產品流通的社會化網絡建設。拓展開放型農業發展,開放型農業發展的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農業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要下決心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把加快發展開放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指導方針。要加快農業領域利用外資的步伐,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采取多途徑,把國外的大商家、大廠家引進來,也可以與國內有創匯能力的大企業、大公司合作,借船出海,帶動的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促進外向型農業快速發展。
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要抓好動植物良種工程建設,積極興辦農業科技示范園。這是農業發展新階段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是實施科教興農、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城鄉一體、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建立健全多種形式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把有關單位和人員組織起來,建立嚴格的責任制,急農業之所急,幫農民之所需,及時搞好技術指導、植保防疫、排水灌水、農機作業等基礎性服務工作。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經常開展多種形式的送科技下鄉活動和技術培訓工作,把先進、適用的科學種、養加工技術傳送到千家萬戶,實現增效增收。
把農民都捆在有限的耕地上,是不能使農民走向富裕的,必須繼續加快鄉鎮企業的發展,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鄉鎮企業要進一步抓好二次創業,創新體制、創新技術、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村運輸業、餐飲服務業。小城鎮建設要搞好規劃,要突出特色,建設工業鎮、商貿鎮、旅游鎮、文化鎮、花卉鎮等特色小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