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然橡膠、鋼材、棉花等主要工業原料價格不斷上揚,下游產業不滿情緒日甚,反對之聲越來越高。如何評論工業原料價格猛漲的成因和利弊呢?我們不妨提出三個問題。
一問,價格持續攀升是否正常?
回答是,價格相對走高乃情理之中,意料之中;但漲幅太大,漲勢過猛,已不正常。
去年以來,大多數工業門類經濟效益一直暖意洋洋,紡織等行業全年的產銷和利稅額一舉刷新歷史記錄。今年頭兩個月,工業經濟效益繼續大幅度提高,綜合指數達130.2,同比提高21.8點;實現利潤980億元,更是呈倍數增長。工業生產銷售和利潤增加,必然帶動原料價格提升。倘若下游效益持續大幅度提高,而原料價格卻長時間原封不動,則屬異常,也有失公正。
但現在的問題是,原料價格漲幅過大過猛,既嚴重超出其生產成本及合理利潤,又突破了下游產業可以承受的最高限度和心理防線,同時也大大高于國際價格水平。今年2月份,棉花價格平均指數達12051元(噸),與前一兩個月相比,漲幅幾近兩位數;到3月初,全國棉花交易市場老商品棉最高成交價竟至每噸13151元,高出同期國際高等級棉價近1000元。而去年新棉收購價格并未發生太大變化,國內國際棉花收購和庫存總量也沒有明顯減少。天然橡膠的綜合成本每噸8500元左右,加上1500元的利潤,不過10000元,而現在已經達到每噸14000元以上;相對于國際最高價,也高出2000元。原料價格持續大幅猛漲,但工業品的市場價格并未水漲船高,從而導致下游產業的利益嚴重受損,很多企業滑向虧損。顯然,目前的價格是不正常的,帶有很多泡沫,價格所傳達的信息是扭曲的。
二問,目前工業原料價格的高漲能不能緩解通貨緊縮?
回答是否定的。
工業原料價格適當增長,肯定有助于緩解通縮,但這種增長必須是合理的,而且必須形成完整和良性的循環,增加有效需求,提高社會購買力。而現在原料價格持續增長,但上游并未受益,下游卻嚴重受損,更沒有刺激需求,不僅無助于緩解通縮,而且會增加市場混亂。
在產品供大于求的大趨勢下,工業企業不可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完全消化日益猛漲的原料價格,而只能壓縮利潤空間,直至虧損。目前顯示的工業效益,主要是去年良好狀態的慣性。用不了多少時間,原料價格異常增長帶來的消極影響就將顯現。工業企業無力承受原料價格壓力,供求關系就會發生逆轉,原料經營企業最終將付出巨大代價。
三問,對工業原料猛漲的不正常形勢,國家要不要干預?
工業企業和經濟學界普遍呼吁國家加強宏觀調控。
既然工業原料價格持續上漲已經超出了正常范圍,并且主要是投機等行為引起的,那就需要迅速治理。治理的主要手段,應當是國家宏觀調控。企業界和經濟學家建議,增加天然橡膠進口配額,增加進口棉花配額中一般貿易的分配數量,適當調低天然橡膠和部分鋼材的進口關稅,大量拋售國家儲備棉和天然橡膠,要求使用農發行資金收購的棉花盡快投放市場等。
對價格的正常漲落,國家不應干預。但是,如果價格非正常持續暴漲并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國家就不可能坐視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