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D和DVD-Audio,這兩種超越CD規格的音樂載體,經過為時多年的較量,在市場的影響力方面終于分出勝負。SACD由于技術特性更優,加上越來越多的軟硬件廠商的支持,差不多已經將DVD-Audio趕盡殺絕,成為后CD時代的主流。
目前,全世界已經有差不多100家以上的音響設備制造廠商加入SACD陣營,使得SACD的播放機價格在短時間內已經下浮到800美元以內,加上目前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幾家唱片集團均同聲支持SACD錄音格式,導致市面上SACD的音樂品種一下子呈幾何級增加,使得先前持觀望態度的買家有足夠的信心掏錢入貨。SACD的這種趨勢,很大程度應該歸功于SONY和PHLILIPS這兩大電子巨頭的不懈推廣。事實上,他們均是SACD的始作俑者。大家知道,SONY自己擁有強大的唱片機構,軟硬兼施自不待言;而PHLILIPS幾乎也和全球最大的威望迪·環球唱片集團血脈相連,這樣的強強聯手,幾乎使得全世界最有實力的大牌音樂家的作品都有機會發行SACD。如此強勢,是其他軟硬件公司不作他想,極力跟進的原因,DVD-Audio不垮也難。
去年開始,環球唱片旗下的幾個聲望卓著的古典大牌,包括DG、DECCA、PHILIPS,開始大規模推出SACD唱片,系列化地將旗下的經典名盤高音質化。令人可喜的是,“環球\"在首批推出的古典SACD中廣泛采用了多聲道格式,大量立體聲時期的珍貴歷史錄音母帶被重新混音成了5.1聲道。也就是說,這批SACD中既有96KHz/24Bit的PCM立體聲信號,也有96KHz/24Bit的PCM多聲道信號;同時,作為單面雙層的載體,又支持傳統的44.1KHz/16Bit的PCM格式。所以,雖然這批SACD都是些老錄音,但如果你擁有多聲道SACD系統,馬上就可以得到完全脫胎換骨、身臨其境的感受。而如果你暫時尚沒有這樣的音響系統,那也沒有關系,你的CD機也可以讀取普通的立體聲欣賞。
而且,透過“環球\"規模化推出的這批SACD,在價格上已經解除了消費者的抗拒心理,因為它們不比傳統CD貴多少,這就使得這種新規格軟件越來越撩動唱片收藏者的購買欲。這里就選出環球出品的幾張SACD精品,略作介紹。
1、片名: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編號:DG 471 640-2
卡拉揚/柏林愛樂在1977年錄制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是德國DG首批推出的SACD中最引人矚目的一張。卡拉揚一生曾經四度灌錄過貝多芬的這部交響曲,分別是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樂迷們一直在爭論,到底哪個版本是最好的?如果你問卡拉揚,我想他一定會說,“銷量最差的那套是最好的”。
事實上,貝多芬的藝術感染力主要是通過節奏的力量顯示出來的。古典音樂界無可爭議的貝多芬專家富爾特文格勒,就是一個在節奏上極富創造力的偉大藝術家。在其之后的卡拉揚在這方面非常想有所創新。50年代剛剛走紅樂壇的他企圖向公眾和唱片界展示他的創造性、標新立異的能力,于是在EMI留下了單聲道版本,這個錄音被認為是想從富爾特文格勒的巨大陰影中跳出來,但是似乎不太成功。60年代初,他又迫不及待地就搞了一套托斯卡尼尼式的演繹,這回似乎取得了巨大成功。不過,該錄音某種意義上僅僅是補償了人們對托氏版本的錄音效果之不滿。到了70代中期,卡拉揚已經成了歐洲樂壇霸主,加上一場大病,使他感到一種曹孟德式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的深刻孤獨感,有著一種“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情感訴求,這時他重新走近了富爾特文格勒的內心世界,這一回的演繹是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互撞擊產生的火花,至今被認為是他的貝多芬錄音中最好的。到了80年代,卡拉揚仿佛一個老小孩兒,又回到了單聲道時期的想法,加上又有新的數碼技術問世,他的獨創精神,和讓世人再次吃驚的愿望又起來了,于是有了標新立異的數碼版貝多芬。
所以,從個人內心里,我真的很佩服DG在制作這批SACD時的超卓眼光,他們選擇的是1977年的這個版本,而沒有趨炎附勢,選擇在音響迷中口碑似乎更好的62年版和80年代數碼版來重新混音。事實上,SACD所呈現的效果,為70年代模擬錄音巔峰時期的“卡拉揚之聲”帶來更為精致的細節和輝煌的音色,多聲道營造的音場空間,更是讓人體驗超級的音響震撼力。
2、片名:莫扎特:安魂曲
編號:DG 471 639-2
DG另一張莫扎特的“安魂曲”,也是卡拉揚1976年和柏林愛樂,以及辛托芙等歌唱家一起錄制的。
可能有很多資深樂迷會不屑于選擇卡拉揚演繹的莫扎特“安魂曲”,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聽過更為優秀的詮釋,令一方面,也可能是他們對卡拉揚這位“古典商業大師”的成見多多。在此,我想乘機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些偉大的指揮家(比如富爾特文格勒或索爾蒂),他們有的能創造出完美動人的音響效果;有的能把作品的內涵演繹到令人感到十分神圣的地步,但未必能讓那些原本還不太懂音樂的人一下子就喜歡上他們指揮的音樂。可是卡拉揚就有這本事,他會通過力度的強烈對比;會操作各種管弦樂色彩;還有利用錄音技術上的高超技巧,把作品里的“重點章句”巧妙地突現出來,令人加深印象。古典音樂的“深入淺出”大致就是被他這樣實現了。因此,包括我本人在內的廣大業余愛好者,差不多都是聽著卡拉揚的唱片走上愛樂之路的,而且基本上走了正路沒走歪路,這都是卡拉揚的功勞。卡拉揚于是擁有數量最多的專業圈子以外的崇拜者,也就有了一大批女性崇拜者(雖然她們有時聽音樂會就像看足球比賽,不是看球而是看人)。
事實上,如果你第一次嘗試欣賞莫扎特這樣的“安魂曲”,聽卡拉揚的演繹,絕對要比一開始就聽專家們頂禮膜拜的其他權威版本要容易進入得多。
在卡拉揚指揮的這部莫扎特臨終前仍未完成的作品中,一點都沒有恐懼和痛苦,而只有純凈、安詳和歡樂。那種在天國光芒照耀下的感覺,很難想象這是莫扎特窮極潦倒,走到人生盡頭時留下的遺作。你可以說,這是卡拉揚對美好人生格外迷戀,享受生活的欲望過于強烈,因此,他的演繹比較強調對樂隊的控制,忽視了對精神內涵的表現。但,他制造的絕美音效,實實在在的可以讓聽者感受到來自天國的祥和光輝,這不正是梅紐因對莫扎特音樂的美好比喻嗎?“像一座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園,外面幽美寧靜,里面卻是火熱的!”
所以,有人第一次要聽莫扎特的“安魂曲”,我肯定首先推薦他卡拉揚的這個版本,而且一定是非這張環繞聲的SACD版不買。
3、片名:馬勒:大地之歌
編號:DG 471 635-2
DG另一張值得推薦的環繞聲SACD古典唱片,是皮埃爾·布里茲/維也納愛樂在去年最新錄制的馬勒的“大地之歌”。
曾經獲得過18項格萊美音樂獎的皮埃爾·布里茲,在古典音樂界是個不折不扣的冒險家,同時也是一個先鋒派思想的倡導者。他身兼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思想家多重身份,使自己始終被爭論困擾。他出生于1925年的法國,從洛杉磯到柏林,從阿姆斯特丹到紐約,他一生指揮遍了世界上的知名交響樂團。每次音樂會,他總能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激情賦予各種復雜的當代作品以精彩的亮點。
布里茲的指揮風格清晰、冷靜,同時熱衷于試驗不同的樂隊音響組合,他擅長對結構進行整體的把握,利用清晰而簡單的旋律、和聲,細致地表現出變幻不定的色彩和光影,這使他手下的馬勒作品,擁有比其他詮釋更為鮮麗華美的音響效果。事實上,布里茲很少指揮舒伯特和莫扎特,他經常選擇德彪西、拉威爾、馬勒、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韋伯恩以及梅西安:他是他們最出色的詮釋者之一。正是通過對他們的理解,布里茲能夠明確現代音樂意義所在,正是通過對他們的解釋,布里茲也讓我們感受到一個不同凡響的世界。他在揚棄傳統的同時,把作品中的現代意識因素提純了,他建立了新的感官王國。
“大地之歌” 是馬勒用優美的音樂對現世的告別,被認為是一首悲觀主義者對現世的厭倦,對彼岸的憧憬,和贊美大地的最后的頌歌,其中既充滿虛幻、鬼魅、神秘而又華麗的樂器音色,也有宏大的幾乎粗暴的動態對比。布里茲用他獨到,精確的詮釋,將馬勒的音樂之美和SACD的優越音響特性表現無遺。
4、片名:意大利歌集
編號:DECCA 470 611-2
5、片名:音樂的瞬間
編號:PHILIPS 470 603-2
同屬環球旗下的DECCA和PHILIPS也有大批環繞聲SACD古典錄音面世,其中較值得推薦的是前年拿了留聲機最佳唱片大獎的意大利花腔女高音巴托麗的《意大利歌集》和日本女鋼琴家內田光子的舒伯特的“音樂的瞬間”。
DECCA的巴托麗《意大利歌集》,原來的錄音母帶就相當好,當時聽CD,感覺人聲通透得不得了,歌唱家音準一流,音域更是驚人,用高級Hi-Fi播出時,喉底的肉感充沛,能量感和空間感都無出其右。現在,拜SACD更寬闊的頻響所賜,更能領受巴托麗歌聲驚人,她似乎既有女高音那種細潤的音質,又兼有近似女低音飽滿的音色,她那又濃又實的胸聲在SACD中更加鮮明,女中音中一連串的花腔技巧和悠長的抒情走句,在她唱來極為靈便,毫不費力,帶有一種可貴的雄健力量。她的聲音的可塑性極好,不論聲音的表現力,情感的表達都非常豐富,她能唱出女聲中所有的聲部,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無所不能。21世紀出現這么一位全能的花腔女中音,真是可喜可賀。
PHILIPS的這張內田光子演奏的舒伯特鋼琴作品,除了一首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還收錄有最惹人喜愛的鋼琴名作“音樂的瞬間”。其中6首短曲美輪美奐,尤其是第一首“中板”,鋼琴的沉吟帶給我們真正的沉醉,SACD中,內田手下的琴音既真又美,鋼琴的木頭味道和泛音多得裝不下,可以直讓發燒友聽得搖頭晃腦。
6、片名:環球SACD天碟系列-譚詠麟極品之選之一
7、片名:環球SACD天碟系列-譚詠麟極品之選之二
8、片名:環球SACD天碟系列-鄧麗君極品之選
除了DG、DECCA、PHILIPS推出不少古典SACD,環球遠東分公司也順應時勢,利用在香港新設立的SACD混音中心,在去年推出了包括譚詠麟、鄧麗君、陳慧嫻等一代流行巨星的數張SACD精選集。
其中,譚詠麟的一套兩張SACD精選集上市后,竟然一波三折,引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原來,由于當年原版母帶規格不符合SACD制版要求,唱片公司為求得最佳的音效,曾專門將母帶拿到荷蘭做重新處理,不料由于荷蘭的工程師不熟悉“譚校長”的歌聲和中文歌曲的意境,只是改善了伴奏部分的效果,人聲則適得其反。結果首批SACD面世后,遭到了許多非議。唱片公司聞訊后,力馬召回已經上市的首批成品,并決定返工,給發燒友一個滿意的答復。“環球”遂邀請香港本地發燒錄音師馮為國先生再度操刀,并在混音過程中召集資深譚詠麟歌迷、發燒友和音樂和音響界行家一起會診,邊聽邊摩,聽一段制作一段,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打造出脫胎換骨的音效。
“環球”就改的認真精神讓壞事變好事,結果,第二次上市的譚詠麟SACD,連同后來推出的幾張中文流行SACD,均獲得了音響評論界的一致叫好,認為其音效是迄今為止中文流行唱片之最,無論聽歌懷舊還是發燒試音都是當之無愧的極品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