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銷行為從一出現就被認為是一種不公平貿易做法,各國都有反傾銷方面的立法。1904年加拿大在《海關關稅法》中首次規定了反傾銷措施。美國基本的反傾銷法則源于《1930年稅法》第七篇。各國紛紛立法說明反傾銷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因此,于1948年1月1日生效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也將反傾銷問題列入其規則中。經過1967年、1975年和1979年的反傾銷守則,逐步完善成目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為執行1994年關貿總協定第六條協定”,即我們通常所稱的“反傾銷協定”。
傾銷與反傾銷是一場爭奪市場與保護市場的較量。既然貿易自由化已經成為包括世界貿易組織140余個成員在內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標,為何一些進口國的反傾銷利器偏偏針對廣大發展中國家?
歧視性政策是誘因
分析反傾銷法規被濫用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某些西方國家采取了歧視性反傾銷政策,屢屢導致瞄準發展中國家的反傾銷案件劇增。他們無視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的變化,繼續將他們視為非市場經濟或市場經濟轉型國家。這種定性使他們的出口商品必須接受“替代國”方法計算傾銷幅度,被課征高額反傾銷稅,在這方面中國也是深受其害的國家之一。這種歧視性反傾銷政策的做法,不但使大量發展中國家產品因被征高額稅款而退出當地市場,更嚴重的影響在于,它客觀上鼓勵了進口國當地產業不斷通過反傾銷手段壓制別國產品,從而導致此類案件數量居高不下。
其次,客觀上WTO限制非關稅措施的使用,使反傾銷的作用更加突出。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后,傳統的貿易保護做法,如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已經受到嚴格約束。作為世貿組織允許的用于保護國內產業的反傾銷手段的使用頻率勢必大大提高。反傾銷手段逐漸被某些國家變相使用或濫用,作為保護本國(或地區)產業,抵制外國商品進入的最主要手段。
第三,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出口競爭力增強,招致反傾銷帶有一定的必然性。這些國家,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外貿出口額也成倍增長。產品不斷打入世界市場的結果,必然會與進口國的相似產業產生激烈的競爭。由于這些出口國的產品具有勞動力和原材料低廉的優勢,在競爭中往往處于明顯的有利地位。于是,經營情況日益惡化的當地產業必然會濫用反傾銷措施,希望借助這種手段將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產品擠出本國市場。
當然,許多發展中國家產業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他們目前的經濟結構尚不合理,行業發展缺乏長遠規劃,注重眼前利益,數量眾多的企業分散經營,加上行業管理和協調力度不夠,在出口方面管理不夠規范,最終導致反傾銷案件的增多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法規尚不規范
傾銷的不公正認定是必須規范的反傾銷法規之一。
WTO對傾銷的認定是通過“正常價值”與“出口價格”比較后作出的,即正常價值(出口國國內價格)—出口價格=傾銷幅度。但在某些國家(如美國)的反傾銷法典中根本沒有“正常價值”一詞,而使用“公平價值”。在傾銷的認定方面另有一套辦法。如美國法律規定,如果對美國的出口產品的價格比公平價格小,就可以認定出口國進行傾銷。在具體認定過程中,技術非常復雜和不公正。因為進口產品在美國國內的任何一個單一價格被認定小于公平價值就可以被判定是傾銷,而作為參考的出口國價格則必須是平均的。
更有甚者,美國認定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國內價格不具備可比性,應找第三國作為參考(替代國)。例如在對中國實施反傾銷時,美國通常選用印度作為參考國。實際上,印度的產品在特性上、質量和成本上都與中國不同。對中國的彩電進行反傾銷時,美國往往選用新加坡作為“替代國”,而僅比較勞動力成本,新加坡就遠遠高于中國。選用這種標準,無疑有利于美國等國家任意實施他們的反傾銷。
濫用損傷標準是必須進行規范的另一法規。依據WTO法規,光認定傾銷存在并不夠,還要認定傾銷對進口國國內相同產業產生的實質性損傷,進口國才可以實施反傾銷稅。然而美國的反傾銷不使用“實質性”一詞,單純使用“損傷”,這樣可以使美國無限擴大損傷的認定范圍,從而使反傾銷措施得以頻頻使用。(趙劍英)
名詞解釋
什么是補貼與反補貼
補貼與反補貼——補貼,是指出口國(地區)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機構提供的并為接受者帶來利益的財政資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價格支持。進口產品存在補貼,并對已經建立的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損害威脅,或者對建立國內產業造成實質阻礙的,依照《反補貼條例》的規定進行調查,采取反補貼措施,如臨時反補貼措施,征收反補貼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