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珂
為了搶奪暑假票房,迪斯尼公司精心準備了一部色彩絢麗的動畫片《海底總動員》,而結果也不讓人失望:根據8月22日公布的美國最新電影票房統計數字,《海底總動員》全美票房收入已高達3.287億美元,打破了1994年《獅子王》所保持的3.285億美元的動畫片最高票房紀錄。
動畫片及其相關產品已經形成了龐大的世界性市場。在這個市場上,除了傳統的美國、日本、歐洲等“豪強”外,韓國近年也大有奮起直追之勢。中國有眼光的生意人不少,對這個市場絕對不會視而不見,然而投資者卻寥寥。
為什么面對有利可圖的市場,卻沒有人愿意投入呢?答案很簡單:中國搞不出像《海底總動員》這樣能賺大把鈔票的作品。
其實,中國在好幾年前就想敲開動畫片市場的大門,其標志性作品便是那部上映前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寶蓮燈》。《寶蓮燈》被稱為中國的第一部動畫大片,當時甚至有人認為它完全可以把《獅子王》、《花木蘭》這些外片的強勁勢頭給壓下去,創造中國動畫片的奇跡。結果如何呢?國產動畫熱蹦達兩下也就無聲無息了,《寶蓮燈》并沒有完成它所肩負的使命。
曾引起空前轟動的國產動畫連續劇《我為歌狂》的導演胡依紅,把《寶蓮燈》的失敗歸咎為“完善的市場體系和產業鏈條尚未建立”,這是目前中國動畫片難成大氣的根本原因。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寶蓮燈》的不成功還在于,它“說教”的痕跡太明顯了,顯得那么呆板且幼稚。對于幾十年來都在板著面孔說教的教育體制下成長的中國人來說,到了電影院里還像呆在教室里一樣透不過氣,還有什么比這個更難受得呢?
反觀《海底總動員》,影片除了把父子親情表現得溫馨感人又不失趣味外,還歌頌了諸如友誼、勇氣、團結、和平等這些人類積極的價值觀,絕對稱得上是一部“主旋律”電影。但它的“教育”卻來得那么自然,充滿童趣和人情味,影片把該講的哲理都講了,娛樂性還不打折扣。
制作一部好的動畫片不僅需要高超的藝術技巧,還需要有一顆天真爛漫的童心。中國動畫人似乎總把觀眾當作無知兒童,在敘事的時候總是以“衛道者”自居,這樣做出來的東西還有什么趣味可言呢?
所以,中國動畫的業內人士在抱怨資金不足,體制不全之前,不如先問問自己:心中是不是還有一顆未泯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