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出過“歷史終結論”的學者福山去年又提出“西方終結論”,說西方這個陣營再有10年就將失去意義,歐洲和美國就要分家了。現在歐洲和美國對著干,而且越來越厲害,這次為伊拉克戰爭僵持這么長時間——西方難道真要終結了?
主講:馮仲平
時間:2003年3月6日晚7:00
地點:北京大學圖書館北配樓報告廳
當前這場伊拉克危機中究竟核心關系是什么?它引發了10多年來國際關系最大的一場危機,諸多的矛盾一并爆發。
第一,是歐洲內部出現了分裂。現在大家看到最近有個說法叫“新歐洲”、“老歐洲”,這種說法是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提出來的,這個人犯了個天大的錯誤。他指的“老歐洲”是法德,“新歐洲”指的是支持美國打擊伊拉克動武的這些國家,也就是中東歐準備加入歐盟的這些國家。我為什么說拉姆斯菲爾德犯了很大的錯誤?因為他所說的“老歐洲”實際上是新歐洲,法國和德國這些國家,它們看待國際關系,對國際事務提出的解決方案恰恰代表了國際潮流;而他所說的“新歐洲”國家,恰恰把傳統安全看得很重要,是傳統的冷戰思維。
第二,是北約內部矛盾爆發。就在伊拉克問題上,北約發生了自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在這次危機中,美國要打伊拉克,要使用土耳其領土,土耳其是惟一的一個與伊拉克接壤的北約成員國家,土耳其提出要協防。北約有一個核心的條款,規定一個成員國遭到侵略時所有成員國都有義務和責任去保護那個國家。那么土耳其提出這個問題以后,一個多月過去了,北約討論仍不下去,這是破天荒的事情。最后美國和英國沒什么好辦法,找了一個沒有法國參加的機構叫防務計劃委員會在那兒做了個決議,總算把這場北約危機化解了。這造成了多大的硬傷啊,法國的心里能平衡嗎?
第三,聯合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間現在已經分成了截然對立的兩派,美國和英國是主戰的,中國、法國和俄羅斯這三個國家態度基本上還是近似的,主張維護聯合國的權威,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訴諸戰爭。
以上這三種矛盾實際上就是一種,就是美國和歐洲的矛盾,我想談一談究竟美國和歐洲出了什么問題。
冷戰結束導致美歐分裂
大家知道冷戰時期法國也經常鬧獨立,和美國吵吵架。當時人們說法國和美國是情人關系,鬧點脾氣,不過如此而已;英國和美國是老夫老妻關系,那就更鐵了;美國和德國是主仆關系,德國從來沒有違背過主人的意思。這是冷戰時期的美歐關系。
冷戰結束以后,美歐同盟的基礎應該說動搖了,沒有共同敵人了,沒有什么共同威脅讓他們凝聚在一起,你再讓美國和德國保持這種主仆關系憑什么?所以冷戰結束首先打響了美歐同盟分裂的第一槍,這要歸功于蘇聯的解體。
實際上冷戰以后,美歐的矛盾始終保持一種“低位政治”。國際政治里面有“低位政治”和“高位政治”,低位政治就是指貿易環保等等這些矛盾,在這些領域里面,冷戰結束以后美歐吵得一塌糊涂。歐洲人說過去我是失小利保大利,貿易上睜一眼閉一眼,你美國給我提供了這么大的無價安全保護,貿易上吃點虧沒事。冷戰以后,這些國家不干了,貿易戰是風煙四起,什么牛肉戰、汽車戰、香蕉戰,這一系列戰都屬于低位政治。但是小布什上臺之后,特別是“9·11”以后,他們的矛盾已經升級,向高位政治發展,但是真正使他們的重大矛盾爆發還是在伊拉克問題上。美國這一次不管有沒有聯合國的授權都要打,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美歐矛盾在高位政治上暴露得淋漓盡致。美國的《紐約時報》這樣評論:“在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歐洲是何等迅速宣布將無條件地與美國站在一邊,但是這種團結已經在一夜之間消失了。”
美歐同盟:不會瓦解,卻被大大削弱
下面我給大家分析一下這些矛盾的根源是什么。我認為至少有這么三個深層次的原因。第一是冷戰結束以后美歐實力地位發生變化。美國在冷戰后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給他不重視盟國的單邊主義政策提供了一個現實條件。所謂單邊主義就是美國單干,不顧盟國的利益,也不聽盟國的意見。
恰恰在這個時候,歐洲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冷戰結束以后歐洲在一體化方面連著上了幾個臺階:統一貨幣;建立歐洲人自己的快速反應部隊;實現東擴。歐盟現在是3億人口,到2004年要達到5億人口,超過美國了,GDP超過美國,面積也超過美國。
第二個原因是歐洲一體化實踐使得歐洲和美國的治國理念出現分歧。歐洲人要成立世界政府,發揮聯合國的作用,WTO的作用,就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些國際機構有作用,相信多邊,認為什么事情坐下來談判就能形成一個決議。
第三個根源是利益的差異,舉一個例子,在中東這個地方,歐洲和美國地緣利益就不一樣。中東地區是歐洲的臨近地區,歐洲對中東地區的石油依賴遠遠大于美國。
大家可能也想知道究竟會達成一種什么樣的后果,會不會是西方終結?還是像有些人說的這是一家人在吵架,吵完就拉倒?
我相信歐洲和美國現在許多問題上利益是一樣的。現在看來美國與歐洲的同盟體系不能說已瓦解,但已大大削弱。通過這場美歐分歧,對美國的作用地位的影響,應該重新有個評估。美國的硬實力是在上升,但他們付出的代價太多了,軟實力在下降。
冷戰結束以后大大小小的學者、政府官員都想搞明白這個世界會成為什么樣的世界。我們度過了一個漫長的冬季,度過了一個不清不楚的過渡時期,現在大家對后冷戰時期大國關系應該有一個比較清楚的把握了。中國和俄羅斯,美國過去的敵人,現在同美國的關系基本上是合作競爭的形態,而美歐關系從暖向冷發展。這樣構成了“9·11”后大國關系的新的形態。
馮仲平
馮仲平,英國Lancaster大學碩士、博士。現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歐洲研究室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國際關系學院兼職教授、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問題與回答
問:薩達姆和奧馬爾對國內的統治都是非常非常殘酷的,站在人道的立場上,對于改造這種國內比較強暴的統治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假設這個戰爭真的打起來,摧毀的只是軍事力量,對于伊拉克國內的民間的生命沒有太大的損傷的話,是不是構成了一個對伊拉克人民的解放?第二個問題,阿富汗也是一個穆斯林國家,在阿富汗戰爭后并沒有出現一種對美國人的極端的報復,那么在伊拉克戰爭之后會不會讓美國吃虧,造成全球范圍內反對美國呢?還是相反,就像我們看到的對阿富汗政權的一種普遍的支持?
答:這個問題很深刻。美國和歐洲最大的分歧就在于美國人認為應該用軍事手段解決這樣的問題,歐洲人認為應該首先爭取用外交和和平的手段來解決。實際上國際社會已經對伊拉克制裁了10余年了,一直用非軍事手段來解決。對于布什政府來講,和平的手段是絕對不能迫使薩達姆這樣一個獨裁者遵守聯合國決議的。那為什么去年9月份美國又要到聯合國繞這么一圈程序?英國希望美國在這個事件上更多地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使美國的形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為許多國家的民眾確確實實覺得用軍事手段解決這個問題可能缺乏一定的正義性。所以說對你談的這個問題,一定程度上講是一個沒有結果的急診。
關于第二個問題,布什確實有這樣的說法,他將以解放者的身份到巴格達,這場戰爭是解放戰爭,但這個支持是很難得到的,只不過希望能減弱一些反對聲音。但是歐洲人反對這場戰爭,除了我剛才講的差異,還有他們對這場戰爭的后果充滿了極大的憂慮,擔心這場戰爭會引發新一輪的恐怖主義襲擊,中東地區再一次出現動蕩局面。
問:在這場戰爭必打的情況下,有沒有可能會達成一個妥協,在美國做出一定讓步的基礎下聯合國通過戰爭決議,讓這場戰爭合法化?雖然給伊拉克人民帶來無與倫比的災難,但這套程序仍然在運行,世界不會崩潰,軍備競賽還不會馬上升級,這個可能性有沒有可能存在?
答:現在大家都在考慮各種可能性,我們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在布什下達戰爭命令的最后一刻,薩達姆說我們投降,盡管他一直說死不投降,也不炸石油,你想想薩達姆的的話有幾句可信的?不排除在最后一刻美國有不戰而勝的可能性。這樣的話美國也是窮忙活半天,但不費一槍一炮班師回國是最大的勝利。所以有各種可能性,我還是覺得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短期內戰爭會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