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東

機場警察:武漢機場警察在協調乘客登機。
伴隨新空警的是“誰來買單”與“公共服務能否商業化”的問題
國家民航總局公安局一處的辦公電話最近成了熱線——該處正在具體負責組建空警隊伍的事宜。副處長楊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好多人都等著一睹空警的神秘風采,紛紛來電咨詢,有的甚至還親自跑過來。”
2003年1月,中國空警正式組建,這無疑會有利于“反恐”、“反劫機”與保護乘客的安全。
即將誕生的專事民航安全的空中警察隊伍格外吸引世人的眼球。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綜合組組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鐘群鵬表示:作為一種國家行為或者作為一種保安措施,成立一支專門的空中警察部隊,在世界各航空公司里還從來沒有。中國“是一個首創”。
空警上崗
“有了安全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國家民航總局的官員們對經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有著特殊的體會。民航總局研究室主任劉少成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有些激動:“美國‘9·11事件太讓人震驚了,恐怖分子劫持的飛機把世貿中心變為廢墟;而我國‘5·7空難已經查明系張丕林縱火所為。如果有了空警,這些悲劇就有可能避免。”
所以,創建中國人民空中警察隊伍,“是我國加大反恐怖劫機力度、保障航空安全的一項重要舉措”。劉強調,國務院對此已經“點了頭”。
2002年12月25日,民航總局公安局一處處長張曉軍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按目前的計劃,空警在2003年1月開始組建亮相。但并沒有必要為空警專門設計新的警服,他們仍像陸地上的警察一樣,都著公安部門的統一警服。”
不過,張透露:空警上機值勤并不配帶槍支,會根據情況配帶“適當”的防衛武器。
中國《新聞周刊》獲悉:這支警察隊伍將由中國民航總局公安局與航空公司雙重管理,共約2000人,主要從現有的飛機安全員中產生,每架飛機配備2名。民航總局的一位高層官員稱:“就像火車上的乘警一樣,分配給各個航空公司隨航班值勤。”
目前,航班上的安全保衛工作仍由專門的安全員承擔。但國內的航空公司已經做好了組建空警的準備。2002年7月7日,東方航空公司率先向社會公開招收了30名航空安全員,考試相當嚴格,經過面試、英語及綜合能力測試后,400多人的應聘者中只有34人獲準參加民航醫院的正式體檢。而這只是第一關,隨后還要經過更為嚴格的體檢、政審、4個月的封閉訓練,并通過民航總局的考試才能被東航錄取。
東航公司宣傳部工作人員張明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道:“入選者中,有全國散打冠軍、練過7年空手道的計算機大專生、駐港部隊轉業軍人,還有轉業的特種兵。”或許,過不了多久,這30多名新招聘的安全員經過考試,將成為首批中國空中警察。
“以后坐飛機就放心多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郭太生教授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人們有一種特殊心理,看見警察就多了一分安全感。”
最根本的是,郭稱,空警有了法律賦予的權力,他可以依法制止和處理飛機上的違法行為。以前的安全員沒有這種權力,因為從法律角度上講,安全員本質上只是一名普通公民。
誰來買單
早在2002年初,便有消息不斷傳出:中國空警將于年內亮相。為何至今仍未問世呢?
國家民航總局公安局一處處長張曉軍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并沒有出現什么意外結果。他解釋道:組建世界上第一支空中警察隊伍,是一項首創性的全新而復雜的工作,民航總局要和公安部、財政部、人事部等眾多部門協商,最后還要國務院審批,這一過程的時間有多長,事先難以預料。
但事實并沒有如此簡單。民航總局和公安部有官員承認:誰應該為空警買單的爭議是空警推遲問世的重要原因。“這個問題相當敏感。”
據估算,2000名空警每人年薪按3萬元人民幣計算,再加上培訓裝備等費用,組建初年的總開支將達到1億元人民幣左右。民航總局研究室主任劉少成指出,這筆錢很可能要由各航空公司負擔。
“1個億對中央財政來說,并不是一個大數目,但國家的盤子大,要花錢的地方也多,不可能給我們安排這筆錢。”劉非常肯定地說。
而且,一些專家認為:空警是在航班上值勤的,是為航空公司服務的,為公司打工,公司來買單,這是符合市場常理的。
“以前就有這種經驗和做法。”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郭太生對中國《新聞周刊》稱,“我國不少企事業單位曾內設過公安機構,這些民警接受公安部門和所在單位的雙重領導。但他們的工資和費用是由企事業單位支付的。”
民航總局的官員們卻不認可這種觀點。劉少成說:“空警是在航班上值勤,他們不僅是為航空公司服務,更是為乘客服務。按理說,政府應該為公共服務列出必需的財政支出。”
“再說,空警是國家的公務員,公務員肯定要由政府支付工資。空警的工資怎么能由航空公司來負擔呢?”
最終的趨勢和結局應是政府出錢來購買空警提供的公共安全服務。劉強調:空警暫時性地由航空公司支付工資只是一種過渡。
國內各航空公司顯然不希望有這種臨時性的過渡。東航公司宣傳部的張明非常委婉地說:“上面有什么規定我們就怎么執行唄。”
另一種選擇:公共服務商業化
當人們特別是民航乘客盼望著空警面世之時,也有不少官員和學者提出了另一種思考:中國,真的需要組建空警嗎?雖然必須進一步加大反恐怖劫機力度,保障航空安全。
“我飛過美國等世界不少地方,也沒有發現他們有專門的空中警察隊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官員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該官員稱:“如果將來長途汽車上經常發生搶劫案,難道也要在汽車上設立‘乘警嗎?”
“反恐和加強安全是必要的,關鍵是采取什么方式來搞。”該官員指出:一旦有了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就增設機構、增添人員、增撥經費,這種老模式也該“與時俱進”了。
其實,至少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選擇——公共服務商業化。
郭太生教授稱:放眼于世界民航安全史,保證航空安全的主要還是保安員,將來的趨勢也是如此。就是在“9·11”后的美國,也不都是警察,空防的主力仍然以保安為主。“公共安全政府不能不管,但管理公共安全不一定完全要由政府來做,起碼國外就有公共安全服務商業化的另一種方法。”
中國則要建立和完善保安市場。郭說:“如果我們有了充分發展的保安市場,并且賦予保安一定的執法權,各航空公司可以自主地從市場上招到合適的安全員,他們同樣可以保證乘客和航班的安全。”
這其實很簡單。“政府該管的那部分一定要管,還要管好;但該交給市場的一定要交,讓市場來發揮主導作用。這就是我們一直要做的‘轉變政府職能,也是我們應追求的‘小政府、大社會、強市場的目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那位官員最后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