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林毅夫日前說,改革的下一個突破口是在中小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銀行。但是,這個“突破口”可能不那么好突破。事實上,盡管利率市場化似乎正在取得某種突破性進展,但進入2003年之后,民營銀行的生存環境仍屬氣溫偏低,這讓中國銀行業的市場化前景多少打了點兒折扣。
央行副行長吳曉靈不久前在出席一個研討會時提出一個問題:民營銀行能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嗎?她說,從資金投向上看,恰恰是農業銀行等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在政府的號召和推動下,對民營企業貸了比較多的款。她進而提出:中國銀行業改革的首要問題是什么?是產權,還是其他問題?
從吳曉靈的身份來看,她的言論似乎表明,緣于去年的有關民營銀行的政策趨勢正在發生某種逆轉,專家學者們此前有關創辦新的民營銀行的想法也愈發地像一種奢望了。但是,果真如此,那么,一直以來人們對民營銀行的誤讀在其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值得關注。
《工商時報》記者亞杰在其短評文章中指出,很多專家學者對民營銀行津津樂道的一點在于:民營中小銀行能夠解決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但是,為什么民營銀行就要挑起這副國有銀行挑不好的重擔?且不說這種設計本身是不是帶有過重的計劃經濟色彩,有意無意之間,它是不是也顯示了人們的某種所有制偏好?
應該說,民營銀行可能會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有所助益,但民營銀行未必能夠也未必應該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至少從技術層面講,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像是政府的問題,而不是銀行的問題,更不是民營銀行的問題。
其實,就像我們曾經強調過的那樣,民營銀行之于中國有著另外的含義。其一,民營銀行注定是最具活力的分子,而效率不高的中國銀行業正需要這種活力分子,這種“鯰魚”。其二,新的民營銀行的誕生意味著“凡是對外資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內資開放”這一原則在銀行業得以落實,意味著銀行業有了透明的、純粹商業化的市場準入規則,意味著中國銀行業的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所以,我們應該從更高的層次來看待民營銀行,而不是抓住問題的細節不放,從而授反對者以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