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關系轉冷
俄羅斯的摩爾多瓦維和計劃的破產與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再次表明,前蘇聯地區對于俄羅斯與西方關系具有什么樣的意義。
近兩年來,俄美在原蘇聯南部地區的合作不太密切,但也沒有相互拆臺。這也就算兩國關系的成績了。但在2003年底,這唯一的成績卻已岌岌可危。如果近幾周來發生的事件成為一種趨勢,那么俄美將來在從普魯特河到帕米爾的整個地區的合作就有可能變成重新競爭。這種可能的轉變為何會產生?其可能的結局又會怎樣?
總的說來,轉變的原因就是2001年9月11日后不久建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夠深厚。俄羅斯與美國在反對國際恐怖主義方面的團結從一開始就基本上是表面文章。莫斯科與華盛頓在阿富汗的確有共同利益,因為塔利班政權威脅了兩大國的安全。但在其他問題上,兩國的共同利益是局部的,而分歧則更具實質性。克里姆林宮的主要任務是,使美國和歐盟承認俄在車臣的行動是國際反恐行動的一部分。
雙方對相互關系缺乏真正的戰略眼光,決定了這種伙伴關系在伊拉克問題及隨后發生的戰爭中面臨危機。華盛頓不顧一切搞垮薩達姆政權的決心,迫使普京總統(在很大程度上受內政的影響)在2003年2月修改自己對美政策的特性和趨勢的評估。俄美兩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的\"齟齬\"結束后,華盛頓與莫斯科的關系趨于穩定,但已不那么親密。\"尤科斯事件\"導致伙伴關系出現第二次危機。一些有影響的美國政界人士得出結論,霍多爾科夫斯基的被捕將使俄羅斯民主的市場化試驗最終停止。他們認為,普京統治時間越長,俄羅斯倒退越嚴重,它不僅會成為獨裁國家,甚至會變成擴張主義大國。
歐洲門檻之外
看來,布什總統及其親密顧問目前還沒有作出最終結論。但白宮的對俄政策卻遭到朝野各方批評。誰也無法保證,在日益激烈的競選中,美國主張保持伙伴關系的\"主線\"不會出現動搖。當然,美國希望與俄羅斯在安全和能源問題上合作,但主張根本性修改對俄政策者卻想證明,與俄羅斯在這些方面的合作會讓美國失望。
俄羅斯方面有自己的考慮。在平靜面對波羅的海國家加入北約和歐盟之后,俄羅斯對歐美停止對里加與塔林就人權問題施壓感到失望。莫斯科很早以前試圖讓華盛頓回答:美國打算何時從獨聯體國家撤軍,沒有得到回音。美國軍用偵察機在夏天飛越格魯吉亞上空被俄方稱為挑釁行為。在很多人看來,謝瓦爾德納澤的下臺是華盛頓的一次警告性打擊,華盛頓在第比利斯扶植親西方的反對派,以防止俄羅斯讓忠于自己的人掌權。
普京目前對與美國和歐盟的關系持積極態度,但他周圍的人顯然對在俄重大利益地區\"排擠俄羅斯\"的企圖感到越發憤怒。在退出巴爾干和中東之后,俄羅斯的注意力明顯集中于獨聯體國家。目前,獨聯體以經濟合作為主,但也摻雜了安全成分。未來二三年內,俄羅斯融入歐洲、融入文明社會的構想可能不會在制度上得以實現。俄羅斯仍將處于不斷擴張的歐洲門檻之外,扮演相對獨立的游戲者角色。近期,歐洲和美國仍將把俄羅斯看作是沙俄帝國的復辟。
根本利益抵觸
西方既是榜樣又是挑戰,從而形成所謂\"新孤立主義\"的政治和意識基礎。俄羅斯的上層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西方社會不是\"共同家園\",俄羅斯無法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西方是現代化的資金來源,而另一方面,它也是地緣政治挑戰的源頭。甚至在莫斯科的為數不多的熱衷俄美聯盟的人也特別強調,華盛頓必須考慮俄羅斯在獨聯體的利益。俄羅斯精英的反美情緒通常不表露在外,但在內心卻十分強烈。最近出現的新情況是,在反美主義的同時,\"反歐盟\"情緒開始滋生。后蘇聯地區的對抗和磨擦可能是一種征兆,也是莫斯科調整西方政策的原因。
已經有足夠理由在不久的將來調整政策。烏克蘭即將進行的政權交接,波羅的海三國加入歐盟,格魯吉亞動蕩的加劇,阿塞拜疆可能發生的震蕩,以及白俄羅斯和摩爾多瓦局勢的發展,所有這一切都可能產生綜合性后果。
隨著莫斯科在前蘇聯以外地區作用的減弱后蘇聯地區正變成俄羅斯在國際上施加影響的最后堡壘。美歐認為,莫斯科在該地區的行動將是俄對外政策的試金石。
最后一個因素是,后蘇聯地區的各國政府及其精英有各種不同的利益,使俄羅斯有可能遇到各種沖突,而這些沖突又會導致西方與俄羅斯的長期疏遠,兩者的根本利益是相抵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