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王輝耀先生的采訪是在極其輕松的氛圍下進行的,他說應該讓“海歸”看到光明的一面,在他的回答中經常會出現“很需要”“很缺乏”這樣色彩強烈的詞語。
過去的“海歸”
記:您覺得現在的“海歸”和您那個時候的留學生有什么區別嗎?
王:是有不同。首先,出國的難度不同了。我們那個時候出國是精英教育,要過五關斬六將,出國也都是讀研究生,現在越來越變成大眾教育了。出國后面臨的情況也大不相同。我們出國前,幾乎沒有什么機會接觸到國外的東西,出國后觀念沖擊很大,留學條件也比較艱苦,大家都是靠獎學金過日子。現在這些留學生的家庭條件、語言基礎、觀念都比我們那時候好多了。
記:在思維方式、素質上有沒有什么不同呢?
王:應該說沒什么不同。思維上都跳出了原來的環境,接受新的觀念。只是我們這代人受到的磨難等負面激勵比較多一些。
“海歸”過剩了嗎?
記:雖然現在的“海歸”與您那個時候的“海歸”沒什么不同,但面臨的創業、就業形勢卻大大不同了。
王:是的?!昂4钡某霈F其實很正常,與應屆畢業生就業是一回事。一是因為中國現在的用人機制沒有完全開放,大量吸引“海歸”的還是外企。實際上現在“海歸”也漸漸回歸到自己應有的位置上了,是完全能滿足本土企業需要的?!昂w”回國也有一個誤區,就是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其實海歸完全可以到中國正在成長的地區,比如珠三角、長三角,甚至西部發展。另外,有些“海歸”的定位也還是有問題。
記:那就是說您認為其實中國的“海歸”并沒有過剩?
王:這是肯定的,中國目前的人口素質、人力資源狀況與國際水平還相差甚遠。中國僅大學生占人口的比例就不到5%,而留學生就更少了。中國在美留學生(大陸加上港澳臺)的總數和只有四五千萬人口的韓國差不多。我認為中國留學生起碼應該占中國每年大學畢業生的5%~10%,留學生這類國際化人才的比例對國民素質的提高、經濟發展非常重要。
“國際化人才”包括幾個方面,一是知識,二是有國際化眼光,三是流動性,四是電腦、外語等技能,中國現在國際化人才非常缺,例如中國的出口主要是賺勞務費,在附加值上卻被外國廠商拿去了,為什么?就是缺乏國際化人才,很多出口企業連英文說明書都是錯誤百出的。當然,除了出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也可以在也可以在國內實現。
為“海歸”支招
記:您認為“海歸”留學時應該注意哪些能力的培養,以便對以后回國發展會有幫助?
王:我一直提倡多元化、復合型人才,現在這個社會通用能力越來越重要,中國這方面的人才是很缺乏的?!昂w”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更應該是全方位的訓練,包括知識面、視野,特別是跨文化交往、溝通的能力,要注意激發自己的新思路和創意。特別是對于“海歸”創業來說,復合型人才會更容易一些。同時,如果被一些知名大學、企業或機構承認過,你的含金量也是不一樣的,但這不是絕對的。
記:現在有人把“海歸”進行了大、小等各種分類,您同意這種看法嗎?
王:我把“海歸”分為有工作經驗的和沒有工作經驗的。一些在中國學校一畢業就出去讀書的“海歸”,就業會比較困難。對于他們來說,應該在海外想辦法增加實習的經歷。任何工作都應該是最后可以形成一份簡歷的工作,而在麥當勞打工是無法形成一段簡歷的。
記:“海歸”的定價一定應該比非“海歸”高一些嗎?
王:“海歸”的期望值應該隨行就市,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更高的價值。我認為工作時間越長,學歷的分量就越輕了。行業對你的認可不亞于學歷,企業的篩選是最有價值的。因為以前的學習都是準備,工作后就需要你創造真正的價值了。
記:在您的人生經歷中,總是比別人快一步,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王:定位很重要,要比較準確,包括階段目標、選擇的行業等,有目標也就能有意志去克服艱難險阻。然后是眼光,每次快半拍你就能搶得很多先機。那么,眼光如何培養呢?除了擴展知識面,還要接觸經歷比你豐富的人。最后一步是立刻去做,不是蜻蜓點水,而是系統地去做,設置不同里程碑。就像現在我對自己設置的目標,中國還需要一些觀念的推動,我自己想在這方面做一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