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人權斗爭的由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日法西斯大規模踐踏基本人權、殘酷屠殺人民的暴行,激起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人權的國際保護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重要任務。1945年,《聯合國憲章》第一次將\"人權\"規定在這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憲章中,并將尊重全體人類的人權及基本自由作為聯合國的一項宗旨。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次在世界范圍內系統地提出了人權的基本內容和共同的奮斗目標。1966年,在聯合國主持下,世界各國簽署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其《任意議定書》三個人權法律文件,構成了《國際人權公約》。從此,《國際人權公約》與《世界人權宣言》一起構成了《國際人權憲章》,通過國際人權約法承擔義務,對實現基本人權進行合作與保護,并對侵犯人權的行為加以制止和懲治的人權的國際保護也開始形成。
可見,人權的國際化在根本上是世界各國的一種共同需求,是人類共同理性的呼聲。然而,在人權國際化過程中,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推行的人權外交推波助瀾,加快了人權的國際化進程,而且使人權的國際保護成為他們所奉行的霸權主權和強權政治的工具和幌子。人們所期望的國際人權保護被他們演繹成為引起對立和沖突的國際人權斗爭。美國的人權外交始于卡特政府時期,從卡特政府開始,美國明確提出人權原則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石,是確定與其他國家保持什么樣關系的重要因素,明確把人權跟發展雙邊關系掛起鉤來,并要求美國派駐接受美國援助的國家的官員對人權狀況做出坦誠的報告,美國國務院每年都要向國會提交所謂國別人權報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把西方的社會政治制度標榜為人權的化身,把是否接受西方的那一套人權標準和模式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這種外交政策實質是,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西化、分化,對發展中國家內政進行干涉。他們的人權外交有一套標準,就是必須在政治上實行多黨制、議會民主、三權分立,在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自由市場經濟,克林頓把這套標準概括為\"市場民主制\"。
冷戰后,由于國際力量對比的失衡,西方推行人權更加有恃無恐。而且,由于中國的特殊地位和影響,他們逐漸把中國作為重點攻擊對象,不斷在多邊和雙邊場合指責中國人權狀況。1990年起,美國國務院逐年發表《國別人權報告》,用大量篇幅攻擊中國。而中國政府堅決反對美國利用人權問題干涉中國內政、侵犯中國主權,認為美國的所作所為是一種霸權主義,對美國的人權攻擊做出有力的回擊。今天,人權問題的斗爭已成為中美關系的重要內容。
中美人權斗爭有著非常深刻的政治原因。中美在政治制度、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的價值取向上,尤其是在人權領域存在著很大差異。美國自稱具有最完善的政治制度,熱衷于建立以美式制度為模式的\"國際秩序\",同時因為它在國際戰略格局中占據的壓倒性優勢地位,不遺余力地輸出其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價值觀,以維護它在現有國際體系中的中心位置和主導利益。而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社會主義大國,而且因為國家實力增長,國際地位的上升并致力于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自然成為美國建立全球霸權、推行美國價值的阻礙因素。因此,對中國一方來說,中美人權斗爭可謂樹欲靜而風不止,不僅不可避免的,而且必須勇敢面對。
二、人權斗爭中的人權與主權關系之爭
人權的國際保護和國際人權斗爭都是跨越主權國家的,因而,人權與主權的關系成為國際人權斗爭的一個核心問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人權與主權的關系上積極鼓吹人權無國界論、人權高于主權、人權至上論等論調。他們主張人道主義干涉合法論。他們認為,\"對于踐踏人權的行為,國際社會享有合法的人道主義干涉權\"。布萊爾提出\"布萊爾主義\"認為,在21世紀來臨之際全球化現象正在席卷世界,因而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國際關系準則。國際間需要有一套干涉別國的機制。建立這一機制的標準就是西方的\"價值觀\",并稱\"科索沃戰爭不是基于領土的戰爭,而是基于價值觀的戰爭\"。相應地,北約的性質發生了變化,由原來防御性組織轉變為進攻性組織,由捍衛成員國的主權轉變為捍衛其價值觀。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人權的旗號大規模空襲南聯盟,不僅給南聯盟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和生態破壞,也給南聯盟及周邊國家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
很顯然,這種人權高于主權的論調是站不住腳的,國際人權保護的必要性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一國的主權。事實上,在當今現實中,主權是人權實現的前提和基石。第一,國際人權法是由國家集體參與制定。主權國家是國際法的主體,沒有主權和主權國家,就不會有國際法中的人權原則。涉及人權問題的重要公約,大都是以主權國家為主體而制訂的。從《柏林條約》到《日內瓦條約》,從《國際聯盟盟約》到《聯合國宣言》,從《世界人權宣言》到國際人權兩公約以及后來的國際人權文件,都是如此。第二,只有堅持國家主權原則,才能更好地保護人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國家被德國法西斯占領,整個歐洲處于白色恐怖之中。德國法西斯大肆殺害和虐待無辜平民,人民的基本人權包括生命和健康根本得不到保障。在國家主權被侵犯的情形下,國家對人權的保護根本無法實現。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領土,實行\"燒\"、\"殺\"、\"搶\"三光政策。在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下,我國主權和領土淪喪,又何談人權和人權保護?即使在今天,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用武力解決國際間的問題的時候,被侵入國的平民的最根本的人權--生命權都是無法得到保障的。可見,沒有國家主權,也就沒有人權。第二,主權是實現國際人權法的條件。美國法學家亨金說:\"在當代民族國家的國家秩序中,人權只能按照國內法在本國社會享受。國際法的目的只是影響各國承認并接受人權,讓各國在本國憲法和法律上反映這些權利,并通過國內制度尊重并保證人權得到尊重,把人權納入國內生活方式中。\"一個國家的公民享有什么樣的人權,享有多少人權,在多大程度上享有人權,是由主權國家通過立法來確定和實施的。第四,國際人權保護離不開主權國家的參與。現行的國際法中,國家主權具有明顯的優先地位,國際人權保護沒有也不可能否定國家主權,而且,國際人權保護機制是以主權國家的存在為前提的。因此,國際人權保護不能剝奪各國主權,而是在主權國家自愿承擔責任和義務的前提下進行的。
可見,人權與主權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國際人權保護是必要的,但并不能因此忽視一國主權的存在,最終走向干涉別國內政,推行霸權主義;主權獨立是國際法中的第一原則,但并不能因此而成為不改進和實現基本人權的借口。人權與主權的這種辯證關系一方面要求一國在行使主權時,必須遵守國際人權條約的義務,遵守國際人權法的規定。大多數國家支持這樣的觀點:聯合國會員國,甚至包括非會員國實施的嚴重侵犯人權的固定模式,破壞了國際法和該國承擔的國際義務。很明顯,這些侵犯不屬于國內管轄權限。因此,任何主權國家都有義務將國際人權法規定的人權內容轉化為國內立法,通過各種現實途徑逐步改進和完善國內人權狀況。另一方面,也禁止任何國家不得以保護國際人權為借口,公然入侵別國或粗暴地干涉別國內政,實施國際社會公認的嚴重侵犯人權的國際犯罪。對人權的尊重,不僅應當體現在國家的對內最高權上,而且應當體現在國家的對外關系上,即國家在保護人權的同時,不得粗暴地侵犯別國的人權,特別是不得侵犯別國的國家主權或干涉別國的內政。
由于沒有什么特別的企圖,在對待人權與主權的關系上,中國政府能夠堅持正確的立場。江澤民同志在出席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期間,曾向世界表述了中國政府在人權與主權的關系上的立場。他說,一方面,充分實現和享受人權是全人類追求的共同理想。促進和保護人權是各國政府的神圣職責。任何國家都有義務遵照國際人權文書,并結合本國國情和有關法律,促進和保護本國人民的人權與基本自由。另一方面,各國主權平等和相互尊重主權、互不干涉內政等原則仍然是現代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和強弱,一律平等。維護本國的主權和安全,是每個國家政府和人民的神圣權利。各國人民有權自主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創造自己的生活。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國家主權是一國人民充分享受人權的前提和保障。這兩者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從這種立場出來,中國一方面積極履行自己在國際人權公約中的義務,致力于改善本國的人權狀況,另一方面也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人權為由干涉別國內政,侵害別國主權和別國人民的人權。
三、中國應對國際人權斗爭的根本之策
展望未來,西方在短期內不可能放棄其人權外交的戰略。就目前而言,美國政府正在尋找新的借口繼續保持對中國的人權攻勢它把中國的人權和宗教問題作為對中國人權攻勢的新重點。如\"法輪功\"和西藏問題。這將對中國國內政治穩定和民族團結形成威脅。
要在國際人權斗爭中取得主動,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國家的穩定,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是我們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進行人權斗爭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獲得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民主政治也取得一定進步。廣大人民的基本人權獲得保障,這就使我們在同西方國家進行人權斗爭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主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深入,促進國內人權應當成為中國的一項重要任務。2003年,中國廢除對人民的人身權利構成極大威脅的收容審查制度。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中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將寫入憲法,開創了用憲法保障人權的新時代,為中國人權事業的全面發展,為打造中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形象奠定了法律基礎,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憲法修正案還把保護合法的私有財產寫入了憲法,也是中國在人權領域的巨大進步。可以預言,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以及中國人權狀況的不斷改善,中國在與美國的人權問題的斗爭中會越來越主動。
其次,是要加強國際人權斗爭的策略性。一是要在人權斗爭中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為了更好地改善中國的人權狀況,我們會接受來自各個方面善意的批評和建議,但絕不容忍別有用心的指責和誣蔑。更不允許某些人借口人權問題來干涉中國的內政。但另一方面,我們在某些非原則的問題上采取適當的靈活態度,在不損害國家主權和國家尊嚴的情況下,能夠作出讓步的盡量作出讓步,這樣既堅持了原則,又緩和了氣氛,達到了斗爭的最佳效果。二是要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廣大發展中國家過去同我國一樣,深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壓迫,有著共同的歷史遭遇,感情比較接近。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現在也和中國一樣在不同程度地受到霸權主義的威脅,在國際人權領域有著共同的處境、利益和要求。因此,在國際人權領域的斗爭中,我們應當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國際人權領域進行斗爭,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足夠的國際支持。
再次,要更新并宣傳人權的觀念。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將人權視為資產階級的專利,人權問題實際上成了理論研究和宣傳的禁區。這就使人們形成一種錯誤認識,好象資本主義國家是講人權的,而社會主義國家是不講人權的。可以發現,近些年來,我們在人權理論的研究和宣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人權的觀念已經逐漸為更多地人接受。但是在新的歷史時期,與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進步相適應,我們也應當以與時俱進的精神理解人權。在大多數人的生存權已經取得實現和保障之后,我們對人權的理解已經不能只停留在現在的層次,而是應當更加全面,即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和政治權利越來越應當成為今后人權研究和宣傳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