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海戰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在此之前,美軍和盟軍(英軍、荷蘭軍、澳大利亞軍等)一敗再敗,盟軍失去了香港、馬尼拉、新加坡、馬來亞、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威克島、伊里安島、拉包爾等戰略、經濟要地。
日軍沿巴布亞、珊瑚海、所羅門群島南下,逼近澳大利亞,并且轟炸了澳洲北部的達爾文港。在當時看來,由于日本擁有訓練有素的艦載航空兵和大型艦隊航母戰斗群,而盟軍航母不足,飛行員水平也無法與日本飛行員相比,似乎難以遏制日軍的攻擊狂潮。
中途島海戰之后,一切又都全變了。
美軍信心倍增,處處得手。直到戰爭結束,日軍幾乎再也沒有打過一場像樣的勝仗。雖然在島嶼戰爭中給了美軍以重大殺傷,但總體上一直被動挨打,直到最后投降。
中途島海戰的結果是日軍損失4艘航空母艦,美軍損失1艘航空母艦。
難道4艘航母,以及其上的許多優秀飛行員,就能影響到整個太平洋戰爭和日本帝國的命運嗎?
其實事情要復雜得多。
戰爭的結果由兩方面原因導致。在日本方面,歸因于它的戰略一貫錯誤,在一套錯誤的戰略之下,無論其士兵如何死戰流血,終難逃敗局。在美國方面,歸因于它的大戰略的成功。即便不是在中途島,由于日軍戰略失誤,總會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雙方的態勢對比越過某個平衡點,而美軍最終能夠一步步獲勝。
我不禁回憶起在日本駐華公使宮本雄一舉行的一次招待會上,日本一位官員對我說的話。他叫橫井裕,在東京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和北京大學都念過書,一口流利的北京話。我談及太平洋戰爭時的日本時,橫井先生說道:“日本海軍沒有戰略,只有戰術?!?/p>
當時我很感慨。而當面對大幅的太平洋海圖時,我才真正體會到,日本海軍的確沒有戰略?;蛘哒f,沒有整體的、切合實際的戰略。
許多軍事愛好者和歷史愛好者都知道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進程。從過程上看,日本海軍航母特混艦隊走北航線襲擊了距日本本土6330千米的夏威夷瓦胡島,基本上消滅了美國太平洋艦隊除航母外的重型水面艦艇。下一步怎么走?日本海軍走得并不高明。
二戰的另一種反省
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中瘋狂擴張,一度使陸海面積達2000萬平方千米。最后徹底失敗,輸光了明治以來掠奪的所有領土,賠上了北方四島,還迎來了美國的長期占領和控制。
至今日本許多人缺乏反省,只是簡單地認為:美國厲害,不能向美國開戰。仿佛只要不襲擊珍珠港,戰爭斷不會落得悲慘的敗局。
日本人的思維模式比較簡單:
1.先選擇一個戰略價值非常大的對手,廣泛搜索它的所有情報,積蓄盡可能強的力量。
2.選擇對手最重要的戰略據點,只要拿下此處,基本就勝券在握;如果是海戰,那就選擇敵方的主力艦隊,或主力艦種,如航母。
3.對敵戰略據點(甲午戰爭中的旅順、威海,日俄戰爭中的旅順、奉天,二戰中的上海、南京、武漢、珍珠港、瓜達爾卡納爾島等),主力艦隊實施不惜一切代價的毀滅性打擊。如一時難以攻克,則在其側翼和后方兩棲登陸包抄,最終克之。
從這里不難看出,日本人解決難題的方法就是擴大難題。為占領朝鮮,要打敗中國;為侵占中國東北,要打敗俄國;為吞并消化滿洲,就要侵入華北;為解決華北就要入侵山西、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為了徹底制服中國,就要同美國、英國、法國、荷蘭開戰,甚至在哈勒欣河(現譯哈拉哈河)同蘇聯開打。
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的首要敵人是美國。對日軍威脅最大的是以夏威夷為基地的美海軍太平洋艦隊。它包括互為補充支持的航母編隊、水面艦艇、潛艇和遠洋補給船隊。日軍既然敢冒險一舉擊沉美軍所有重型水面艦艇,為何不在已經奪得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利用當時有絕對優勢的聯合艦隊,在夏威夷群島的幾個防御較弱的海島登陸,對瓦胡島形成旅順口式的圍攻呢?夏威夷的好幾個島嶼都可以建立機場。后來,日軍在中途島動用了那么龐大的兵力而又未敢登陸,讓人難以理解。在所羅門群島,在新幾內亞,日軍海陸空損失極其慘重,當初用這些兵力攻擊夏威夷和中途島成果要大得多。使人覺得日軍冒險之中又優柔寡斷,狂妄之余內心卻不自信。
它害怕美國的兵工廠和整體工業進入戰時生產高潮,美軍在一段時間中獲得戰斗經驗,不僅彌補珍珠港損失的水面艦艇,而且能生產出數量遠超過日本、性能優良的各種艦艇和飛機,最終戰勝日本。那么,日本為什么又分出兵力去攻擊菲律賓、荷屬印尼(13600余個島嶼),沿著印尼東端的新幾內亞、新不列顛群島、所羅門群島一路向東南攻擊,它難道不想解決戰斗,而是變成占島癖了嗎?
在大陸戰場,它不去攻殲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卻大伸手臂攻占法屬印度支那、英屬馬來亞、新加坡、香港、緬甸,一直打到印度邊境城鎮英帕爾。難道用這些精銳部隊和后勤力量,去迂回中國,切斷中國戰場的補給線,間接打擊中國軍隊,就比直接同國民黨軍作戰更強嗎?直到1944年,當它的海運線被美軍潛艇切斷后,才發動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的作戰,而國民黨軍一觸即潰。對付他們用得著到遠離中國戰場3000千米的安達曼群島上去登陸作戰嗎?
尤嫌不夠分散,再出兵占領美國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和基斯卡島,本為戰略佯攻,卻成永久筑守并在北極的冰天雪地里提供補給。
日本企圖在尚未站穩中國半壁國土之際,在遙遠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再建立一個海上蒙古大帝國。
它的胃口太大。
它的兵力太分散。
它的補給線太多太長。
它根本無法控制如此遼闊的大陸和海洋戰場。它每擴張一圈,就給自己樹立更多的敵人,就把千瘡百孔的防線和補給線暴露給敵人,使敵人能任意選擇它的虛弱之處狠狠打擊。中共游擊隊在大陸戰場,美海軍潛艇在海洋戰場,配有航母特混艦隊的美兩棲部隊在越島作戰時,正是針對日軍的戰略缺陷下手,并取得輝煌勝利的。
日本戰略的核心建立在突然襲擊給對方以重創,然后用外交條約的方式把戰果變成政治現實上。這種戰略對付小國尚能應付,攻打大國時,一旦擁有巨大空間、人口、工業和戰爭潛力的大國拒絕屈辱的投降,全民動員堅持抗戰時,日本除了把戰場做大,越搞越亂外,真走不出自己造成的困境。
兵力不足就應該收縮戰場,本是古今戰爭常識。日本卻以為極失面子———政治上難以接受,故反其道而行之,寧可玉碎而不失寸土(都是別人的領土),結果玉也碎土也丟國也亡,至今還要看美國的眼色行事,丟了極大的面子和尊嚴。它違背了戰爭的基本原理。那么,為什么日本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能獲勝呢?答案是,當時中國統治者是一小撮滿族貴族,同樣的,俄國的統治者是羅曼諾夫貴族王朝。一小撮人統治遼闊的疆域和眾多人口,最害怕人民動員和覺醒,尤其不敢讓人民擁有武裝,對日本實施以土地空間換取時間的長期抗戰。結果只有用貴族控制的腐朽的職業軍隊與富有戰爭傳統被克隆了的武士化日軍作戰,而這正中日本下懷,因此必輸無疑。
日本為什么采用這種不斷膨脹的擴張方式,耐人尋味。也許,它埋在日本民族文化傳統深處。在上千年的歷史中,日本的基本政治結構是割據的大大小小的藩國、城邦、封建莊園,每個政治單位有自身的利益和自己的榮譽。日本擴張對海軍也好,對每個師團、旅團、連隊也好,都將占領的地盤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造成缺乏統一的戰術協調和長遠的戰略籌劃。一朝形勢逆轉,都不愿犧牲局部以保證全局,而像櫻花一樣玉碎是符合日本人的尊嚴的。在國小人多的日本,榮譽是可以長期留存下來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