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的中日邦交,遺憾的是中日雙方首腦并沒有實現互訪,這與當時中日政治關系不夠正常有關。本文的目的是尋求當年田中角榮與毛澤東談判的核心部分,并探討中日之間誤會的源起。當年田中擬使用日語“迷惑”來表達他誠心誠意地向中方謝罪的意思。他的心意當時被中方正確地接受了。但是,針對田中的“百感交集地道歉”一語,毛澤東贈送田中一本《楚辭集注》。毛澤東為什么要贈送這本書?
田中的謝罪消失在哪里?
1.田中角榮的關鍵詞“迷惑”(麻煩)與“反省”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榮首相訪問北京,當天晚上在周恩來總理主持的歡迎宴會上,田中發表祝酒詞,其中有這樣一句話:“過去我國給中國國民添了很大的迷惑,對此,我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田中講話的關鍵詞有兩個,即“迷惑”與“反省”。對田中的“迷惑”發言,中國方面有很多議論。
最后日中共同聲明說: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于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語的“反省”被原原本本地翻成漢語的“反省”。
在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后,日中雙方常常提到把日語“迷惑”錯誤地翻譯成漢語“麻煩”兩個字,批評它不合適的表現,但—直忽視田中“誠心誠意的謝罪”之意。
2.田中與周恩來第二次談判的內容
按照日本外務省的記錄,周恩來于9月26日,對田中在25日歡迎宴會上的發言,進行了如下的糾正和批評:田中首相在昨天晚宴上的講話中有“添了麻煩”一詞,這個詞只是在不小心把水濺到路邊婦女的裙子上而表示道歉時才會使用的,可是你們卻在提及中日兩國不幸的過去時使用了。
針對周恩來的糾正和批評,田中是怎樣回答的呢?按照外務省的記錄,田中只是這樣說“周先生的話大概的意思可以理解”。在這里,田中只說了這樣一句“大概的意思可以理解”是非常奇怪的。田中為什么當時沒有當著周的面直接解釋他的意思是“百感交集地道歉”,“誠心誠意地謝罪”呢?如果當時田中沒有解釋的話,他又為什么回國后在自民黨會議上報告如下的話呢?就此,我推測:雖然田中對周的誤會進行過解釋,但是后來外務省的記錄里卻刪掉了這部分內容。
3.田中與毛澤東會談的核心部分
田中與毛會談,即毛澤東的接見為9月27日晚上8點到9點半。這次日本方面被接見的只有田中、大平、二階堂三位,沒有譯員和書記員。日本方面沒有詳細地記錄。
會后的9月27日晚上10點多鐘,二階堂召開了記者招待會。會談從8點30分開始舉行,地點在中南海毛澤東的住處。當田中首相抵達中南海時,在門口,周恩來、姬鵬飛和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廖承志滿面笑容地出來迎接。會見在毛主席的書房進行了約一個小時。此間,田中首相毫不拘謹,也絲毫沒有感到緊張,他與毛澤東談話就好像是在與一位早巳熟知的前輩進行談話。
據二階堂說,會談是這樣進行的:
毛面對田中,指著周恩來說,和我們這位已經吵完架了吧?不吵架可不行啊!毛澤東突然講了這番話。我們邊聽邊想:這真是位出語驚人、與眾不同的人。周恩來微笑地聽著,田中也啊啊地答應,氣氛十分融洽。
在這次會談中,田中的“迷惑”(麻煩)一詞也成了話題。
毛澤東指出:年輕人堅持說“添了麻煩”這樣的話不夠分量。因為在中國,只有像出現不留意把水濺到婦女的裙子上,表示道歉時才用這個詞。
田中說:“迷惑”這個詞匯雖然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可是日語的“迷惑”在百感交集地道歉時,也可以使用。
毛澤東說:明白了。“迷惑”(麻煩)這個詞你們用得好。
田中對毛澤東解釋的“迷惑”一詞的意思就是田中的心里話。田中回國后向自民黨國會議員總會報告的內容應該是田中對日中戰爭的看法。
4.姬鵬飛回憶錄《飲水不忘挖井人》一書中的證言
姬鵬飛回憶錄《飲水不忘挖井人》里面有如下的證言:周總理直率地說,田中首相表示對過去的不幸感到遺憾,并表示要深深地反省,這是我們能接受的。但是,田中所說的“添了很大的麻煩”這一句話,則引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反感。因為普通的事情也可以說“添了麻煩”。
這可能是日語和漢語的含義不一樣。田中解釋說:從日文來說“添了麻煩”是誠心誠意地表示謝罪之意,而且包含著保證以后不重犯,和請求原諒的意思。如果你們有更適當的詞匯,可以按你們習慣改。道歉的問題就解決了。
據姬鵬飛說,周總理認識到日語“迷惑”和漢語“麻煩”的含義不一樣,而且田中的真意是誠心誠意地謝罪。甚至田中說過可以按中國的習慣改。田中的解決辦法是“入鄉隨俗”,而不是日語“迷惑”拘泥的態度。
總而言之,田中沒有避開謝罪的態度,中方也正確地理解了田中的態度,所以日中邦交正常化得以恢復。
5.田中與周恩來第二次會談的中方紀錄
2003年9月24日,我和村田拜訪了位于北京毛家灣的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的陳晉研究員。陳晉是研究毛澤東的專家,正在參與編寫《毛澤東傳·下卷》。他給我們介紹了有關中方紀錄的部分內容,即:
田中說:可能是日語和漢語的表達不一樣。
周恩來說:可能是譯文不好,這句話譯成英文就是maketrouble。
田中又說:“添麻煩”一詞是誠心誠意地表示謝罪。至于這樣表達,從漢語來看是否合適,我沒有把握,但這樣的語言起源于中國。
吳學文在他所著的《風雨陰晴》一書中,也從外交部檔案中引用了“添麻煩”一詞,并說這是誠心誠意表示謝罪的表達方式。
張香山在他所著《中日關系管見與見證》一書中,也引用了田中的發言,即:如果你們有更適當的詞匯,可以按你們習慣改。但是張香山沒有引用田中的所謂“添麻煩”是誠心誠意表示謝罪的表述。
在日方的會談記錄里,我們找不到田中謝罪的文字。田中謝罪的表達只有在自民黨會議記錄和記者招待會的記錄中方可見到。
毛澤東贈給田中《楚辭集注》的謎底
1.迷惑/添麻煩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田中與毛澤東會談的中方記錄里有一段:
毛澤東說:你們那個麻煩/迷惑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田中說:我們準備按中國的習慣修改。
毛澤東說:一些女同志不滿意啊,特別是這個美國人(指唐聞生),她是代表尼克松說話的。
毛澤東最后的一句肯定是幽默。依毛澤東的看法,抓“添麻煩”這個辮子反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人都是美國的走狗。請大家注意,毛澤東問田中“是怎么解決的”。意思就是說,對毛澤東來說問題已經解決了,他問的只不過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已。
2.我們準備按中國的習慣修改
田中的回答是“我們準備按中國的習慣修改”。請大家注意,田中用了“準備”兩個字。意思就是說,對田中而言,問題還沒有解決好。他回答的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方針。就這樣,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談判基本上結束了,留下來的只有日中共同宣言的文字上的修改工作。
關于田中告別毛澤東時候的情況,中方的記錄是這樣描寫的:
毛澤東說:我是中了書毒了,離不了書。你看(指周圍書架及桌上的書),這是《稼軒詞》,那是《楚辭集注》(田中、大平、二階堂都站起來,看毛澤東的各種書)。沒有什么禮物,把這個(《楚辭集注》六冊)送給你(出來后,二階堂問周恩來,是否可以對記者說送《楚辭集注》事,周恩來回答可以,并告訴他該書的書名是中國近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
3.毛澤東為什么選贈《楚辭集注》
毛澤東為什么選贈《楚辭集注》而不選贈其他的書籍呢?
其原因恐怕是這部書上載有“迷惑”的典型用法。這一點,請看一看《楚辭·九辯》就明白了:
伉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
4、廖承志的作用和沈尹默揮毫書名的意義
這里需要有個注釋。二階堂向廖承志介紹了毛澤東的這段話:
毛澤東說:不吵架可不行啊!
田中說:和周總理圓滿地商淡了。
毛澤東說:吵架后才能成朋友(指廖承志)。他是在日本出生的,您這次回國時帶他走吧。
田中說:廖承志先生在日本也很有名,他如果競選參議員,一定會當選。
當時除了廖以外,沒有人能解讀田中所謂“迷惑”的真意。廖承志的日語不是學來的,而是自幼在日本獲知的。一知半解的日語知識是不能理解田中的“迷惑”的。我猜測聽到周恩來的有關“迷惑”問題報告以后,毛澤東很有可能要求廖承志予以解釋。毛澤東曾對田中暗示他是通過廖承志來了解田中的發言的。
5.日中和解的核心為什么又消失了呢?
田中與毛澤東會談是日中邦交談判的頂峰。到了頂峰,日中雙方達到共同的互相了解。田中是謝罪的。遺憾的是田中的所謂“百感交集地道歉”的真情,在田中下臺以后就被遺忘了。因大平正芳突然的去世也失去了活的證人。另外,日方的談判記錄里沒有文字上的明確記錄。這恐怕是外務省的錯誤。于是所謂田中只說“添麻煩”,不說“誠心誠意地謝罪”的說法非常流行了。正因為這樣,當年毛澤東、周恩來接受田中的謝罪這個歷史事實也被忘掉了。毛澤東向田中贈送《楚辭集注》的意義也就沒人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