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始終面臨著變與不變的壓力,美國政府的“新三句”政策,客觀上使大陸在臺灣的“薩拉米香腸戰術”面前力不從心,因此想依靠美國解決臺灣問題,沒有出路
臺灣“3·20”選舉結束,陳水扁以微弱多數獲得勝利。雖然目前還存在爭議,但是國親聯盟翻盤的可能性比較小。美國政府雖然至今反應比較謹慎,但學術界已經開始出現新一輪修正“一個中國”政策的呼聲。實際上,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始終面臨著變與不變的壓力,在“一個中國”政策框架下,美國的對臺政策并不是一成不變,目前的一些變化趨勢也值得密切關注。
此“一個中國”非彼“一個中國”
不論是來自“藍隊”或“紅隊”,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在討論“一個中國”的問題時,有一個達成共識的地方,那就是他們都認為中美在“一個中國”的概念上從來就沒有過相同的界定。美國從與中國關系正常化的時候開始就從來沒有認同過中國的“一個中國”內涵。
美國關于“一個中國”的界定是,“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作為中國惟一合法政府,但是并沒有走得更遠承認北京對臺灣的主權訴求,也沒有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政府可以代表臺灣人民說話。而且,美國保留了向臺灣提供武器以幫助保持臺灣海峽兩岸軍事平衡的權利。與此同時,私下里也沒有放棄一旦有軍事緊急情況幫助臺灣的權利”。因此,在美國的“一個中國”的政策中,包含著臺灣地位未定論。
盡管美國的“一個中國”和中國的“一個中國”有不同的界定,但畢竟其任何一屆政府都從未動搖過這個中美關系的基石。但自布什政府上臺后,美國的對華政策的確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埃略特國際事務學院院長何漢理教授將之概括為“新三句”,即:支持兩岸和平和解;反對任何一邊挑釁;美國將完成《臺灣關系法》確定的義務。另外,也有人將這種政策概括為“脫鉤處理”,即將美中關系與美臺關系脫鉤,在發展對華關系的同時,平行發展對臺關系。由此可見,“新三句”表明美國的政策至少是溫和地向臺灣傾斜。
“新三句”鼓勵“臺獨”、束縛北京
美國對臺的“新三句”,對中國孕育著極大的危險。因為臺灣現當權者從“新三句”中看到了某種希望,受到了鼓舞。陳水扁認為,現階段臺灣所擁有的優勢是臺灣的民主制度獲得了美國的同情和支持;大陸對臺灣采取強硬態度,在美國總是產生消極影響,特別是導致美國國會向政府施壓加強對臺軍售。而目前中國對美國的需要遠大于美國對中國的需要,中國希望維持與美國的合作關系,因此大陸實際上對臺灣走向“臺獨”缺乏強有力的辦法。
大陸面臨的困境是:通過強硬舉措作出反應往往導致美國對大陸方面強烈的不利反應;使用武力又因臺灣沒有公開宣布獨立而失去合法性,導致大陸難下動武決心。美國實行“新三句”政策,特別是不斷強調和施加壓力和平解決兩岸問題,而不對臺灣的許多挑釁行為做出明確有力的反應,實際上是鼓勵“臺獨”,束縛北京的手腳,客觀上使大陸在臺灣的“薩拉米香腸戰術(漸進戰術———國際先驅報注)”面前力不從心,讓北京不得不在“和平解決”的框架下依賴美國的調解。
美國這樣的政策也有巨大的風險,即美國卷入臺海沖突的可能性更高了。但問題是,美國既然從臺灣的不斷挑釁中看到了實際的危險,為什么對臺灣的約束始終是有限度的,甚至是縱容的?
從本質上說,這是由美國的在臺利益決定的。2000年7月美國國家利益委員會在其關于美國國家利益的報告中,對此講得非常清楚,“臺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力統一意味著美國領導作用的失敗,意味著盟國對華盛頓作為盟友可靠性的懷疑,從而損壞美國至關重要的雙邊聯盟體系。因此,和平解決必須成為美國的底線。”
國防現代化是反“臺獨”根本保障
透過對美國政策的分析,有幾點重要的方面需要明確。首先,在解決臺灣問題上,依靠美國沒有出路,對此要丟掉幻想,心中有數。美國一方面要與中國建立坦誠的、建設性的、合作的關系,一方面在臺灣問題上制約中國,是美國戰略目的和利益決定的。
其次,中國的實力和國防現代化是防止、遏阻“臺獨”并最終解決臺灣問題的根本保障,任何放棄實力威懾的做法都將導致美國放棄“一個中國”的政策,并導致臺灣的迅速獨立。
再次,在清醒地認清到在臺灣問題上美國不會與中國真誠合作的同時,也要看到中美在保持臺灣地區和平穩定問題上不可否認地具有共同利益,怎樣使這一共同利益變成中美能夠實際避免在臺海地區的沖突,是對中國大陸的嚴峻考驗。如果中美之間協調與合作的可能性較小,但持續不斷的溝通和交流確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臺灣問題上,中國的開放性思維,是能否避免戰爭爭取共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