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威爾是牙買加移民的兒子。讀大學時,加入了預備軍官訓練團,畢業后經過基礎訓練,兩次前赴越南作戰,因表現英勇獲多枚勛章。1972年,他被尼克松總統選為“白宮學人”,從此青云直上,先后在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中任職。1989年,老布什總統任命鮑威爾為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是美國軍界最高職位的最年輕主席,也是首位黑人主席。
鮑威爾1993年退休后,成了炙手可熱的演說家,也被視為總統候選人的熱門人選。2001年1月,布什總統委任鮑威爾為國務卿。鮑威爾博學,極富機智和洞察力,在領導技巧方面也有許多真知灼見:
1、鼓勵暢所欲言
鮑威爾說:“當部屬不再跟你談他們的問題,他們就再不歸你領導了。”
鮑威爾的辦公室非常寬敞,有張大辦公桌。辦公室的角落里有張小圓桌和幾把椅子。鮑威爾接見部屬或來訪者時,一般都是坐在這張桌子旁邊,讓人感覺就像坐在家里一樣,無拘無束,暢所欲言。
鮑威爾說,他的治軍之道是:希望全軍上下都明白,他想聽的是他們真正的想法。鮑威爾辦公室的那張小圓桌,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也正是他管理哲學的核心理念。簡單來說,就是領導人必須讓部屬接近,讓部屬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毋須擔心受罰。
2、不要等待命令
鮑威爾說:“不去嘗試,就不知道什么是可行的。”
在大機構里,如果你有新點子而去請示上司,他可能有很多顧慮,甚至干脆否決你的建議,叫你碰壁,白費心思。鮑威爾說,該做什么就去做,毋須事事請求上司批準。
一項調查證實了鮑威爾的觀點。調查者請五家公司的高層領導人把中級經理分成“出色的”和“一般的”兩組。在研究了這兩組經理之后,調查者發現其中的區別不在學歷和經驗,而在于把事情做到最好的決心。
一般經理只會執行命令,完成任務后就被動地等待新任務下達;出色的經理則不會凡事向上級請示,而會主動帶領部下嘗試新方法,實行新計劃。他們既負責任,也服從命令,但會繞過繁文縟節,去把事情做好。
3、不要輕信專家
鮑威爾說:“要看清表象下的本質,不要因為不喜歡真相而退縮。”
鮑威爾之所以成為出色的領導人,原因之一是他不容易為表面的分析或輿論誤導。好的領導人不會輕易受到蒙騙,也不會人云亦云,輕易驚慌失措,敷衍搪塞。
你要在機構里發揮影響力,就不能輕信上司以及會計師、律師、顧問等專家的成見。鮑威爾尊重別人,但他知道,專家也會犯錯。他相信,機構中的每一個人,都有義務質疑專家的意見。
領導人向專家提出異議,并非玩弄權術,也不是雞蛋里挑骨頭,而是幫助機構達成目標。鮑威爾說過:“我一向認為,為上司解決問題,要比為他們制造麻煩好得多。”而“粉飾太平”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4、上下一心
“我們接受了新任務,一定要讓隊伍中每位成員,包括晚上來倒垃圾的人,都完全明白。”鮑威爾寫道。
許多領導人只著眼于大目標和長遠計劃。這的確是領導人的主要職責,但鮑威爾認為:如何執行計劃也十分重要。計劃能切切實實執行,才可發揮力量。
我們須選擇有把握完成的工作,定下簡單目標,讓隊伍每位成員都明了,并支持執行。
5、注意細節
“要完成大事,須先從小事養成好習慣。成功不是僥幸得來的,而是持之以恒的結果。”鮑威爾說。
在一次跳傘訓練中,鮑威爾上了寶貴一課。他當時是高級軍官,在最后一次飛行前,指示隊友檢查降落傘自動打開的拉繩。幾分鐘后,他又命令大家各自檢查一遍,并叫隊友互相檢查一遍。臨跳傘的一刻,他又親自檢查了所有傘繩,結果發現一個中士的傘繩沒有系好。鮑威爾在意小節,防止了可能發生的事故,順利完成任務。
6、隨機應變
“我不為自己定下框框,不追隨什么時興管理法。采取什么方法來把任務完成,得看具體情況而定。”鮑威爾寫道。
鮑威爾說,能準確掌握形勢,才能有效領導別人。形勢隨時會變化,因此優秀的領導人要隨時準備改變戰略。
鮑威爾不喜歡管理學上那些時髦術語,也不接受任何固定管理模式。但他并不是在主張“管用就行”,或者“為求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他基于個人的道德價值觀,有自己一套靈活變通的領導原則。你到了橋頭,發現橋塌了,就要去找另一座橋,但目的地始終不變。
7、信任第一線人員
鮑威爾提醒大家:“第一線人員最了解問題,最清楚形勢,因此往往有真知灼見。”
身為國務卿,鮑威爾認為,掌握真知灼見的人是外交官,而不是華府官僚。外交官不僅是國務院派駐世界各地、為華府這個大腦服務的耳目,同時其本身也該有自己的頭腦。
鮑威爾明白,“突破”往往不是源自機構的中央規劃部門。中央部門能支援革新,但帶來革新、令機構躍進的,通常是前線部門,如實驗室、營銷部門或物流中心等。
8、保持樂觀
鮑威爾忠告大家:“掃除不利因素,以免計劃受阻,永遠不要氣餒。”
鮑威爾說,樂觀能增強力量,意思是領導人的希望和信心會滲透至機構內,讓大家都同樣抱有希望和信心。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施馬田說:“樂觀者相信,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靠別人給你,而要靠自己找出來。”
樂觀者有時可能不切實際,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但往往可以臨危不亂,堅忍不拔;悲觀者則較容易半途而廢。
挑戰越大,就越要樂觀迎戰。成功領導人即使身陷困境,也能激發希望和信心;這正是我們需要成功領導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