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人權?
所謂人權,是指人依其自然本性和社會本質所享有或者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人權是人類歷史長期發展的產物。在古希臘、古羅馬以及歐洲中世紀的自然法學者中,曾提出過\"自然權利\"的概念,實際上已經產生了人權的思想萌芽,在我國古代文化中也出現過向往大同的人權理想。但在奴隸社會,奴隸們沒有起碼的做人資格;在封建社會,封建等級特權、君權、神權使人的基本權利和人格尊嚴被禁錮、扼殺,人們沒有基本的自由和平等的權利,因此,還不可能產生現代意義上的人權概念。
現代意義上的人權概念,是由17、18世紀的歐洲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針對中世紀的神權統治和封建特權提出來的,是反抗封建國家壓迫、專制、特權和等級制度的產物。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被稱為第一次人權運動。英國思想家J.洛克系統論述了\"天賦人權\"的理論。指出人類天生就是自由、平等和獨立的;人權是人的本性的要素,不可轉讓、放棄和剝奪;人權的根本內容是人的自由、生存和財產等\"自然權利\"。\"天賦人權\"論用\"人權\"取代\"神權\",用\"民權\"反對\"君權\",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論證了資產階級剝奪封建特權的合理性,成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有力思想武器。到了18世紀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先進的思想家們把\"人權\"引入政治領域。例如法國思想家J.-J.盧梭根據\"天賦人權\"的原則,將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思想進一步發展成為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論。鮮明地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要求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國家,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張。1776年發表的美國《獨立宣言》明確宣布\"人人生而平等\",并把人權概括為\"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被馬克思稱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人權宣言\";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發表了《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明確宣布\"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并把人權概括為\"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至此,西方各國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后,人權被明確載入憲法,成為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重要內容。
資產階級把人權概念轉變為國家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但在實踐中,資本主義制度卻又限制了人權價值的充分體現。法律上的平等是以事實上的不平等為內容的,金錢的特權代替了封建的世襲特權。恩格斯曾尖銳地指出:\"資產階級消滅了國內各個現存等級之間一切舊的差別,取消了一切依靠專橫而取得的特權和豁免權。\"而\"用金錢的特權代替已往的一切個人特權和世襲特權\"。資產階級的人權觀,注重強調個人的自由和政治權利。如人身自由、言論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平集會自由、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等等,但避而不談個人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權利;注重強調法律地位、政治地位的平等,卻避而不談經濟地位的平等。因此,資產階級的人權有其局限性,從本質上講,這種人權是資產階級的特權。
19世紀中期,以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的產生為標志,人權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權反映了人類追求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的美好愿望。但要實現人權的真正理想,首先必須推翻一切剝削制度,實現共產主義。\"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是人權思想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第一次在人類歷史上使占社會人口絕大多數的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享有了廣泛的基本人權,這使人權概念的內涵得到了極大的深化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人權觀與資產階級人權觀的主要區別,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即普遍的人權和真正的平等。所謂普遍的人權,就是使人享有相同的地位、權利和尊嚴。一切人,不分種族、性別、宗教、社會出身、財產等區別,都有資格享有人權。所謂真正的平等,就是不僅要實現法律地位、政治地位的平等,而且要實現經濟地位的平等。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平等應當不僅是表面的,不僅在國家的領域中實行,它還應當是實際的,還應當在社會的、經濟的領域中實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無盡的災難,是對人類社會人權價值的無情踐踏。1945年通過的《聯合國憲章》第一次把\"促進對人權的尊重\"確立為聯合國三項宗旨之一,使人權成為一個被各國廣泛關注的共同話題。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頒布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次從全球性角度確立了人權的崇高地位,標志著人權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觀念,受到了不同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國家的普遍接受和承認。
《世界人權宣言》把人權概括為:\"人人享有言論自由和信仰自由并免于恐懼和匱乏。\"言論、信仰的自由和免于恐懼,指的是個人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屬于資產階級人權觀的合理內核。免于匱乏,則是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權利,吸納了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最為重要的內容,使人權具有了普遍而又真實的內容。概括地說,當今世界的人權,包括兩大方面:一是人類的自由和免于恐懼,即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二是免于匱乏,即公民應該享有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權利。前者是指一些涉及個人的生命、財產、人身自由的權利以及個人作為國家成員自由、平等地參與政治生活方面的權利;后者是指個人作為社會勞動者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方面的權利,如就業、勞動條件、勞動報酬、社會保障、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權利。因此,現代意義上的人權,是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廣泛、全面、有機的權利體系,是人的人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面權利構成的統一整體,割裂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真正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權。
二、怎樣尊重和保障人權?
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尊重人權,要求我們在思想上充分地認識到人權的重要性,在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方面切實重視人權,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呵護人權。保障人權,則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斷地為實現人權創造必要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條件。人權從人們應當享有的權利到法定的權利,再到實際享有的權利,需要一個過程。尊重和保障人權,必須創造實實在在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否則,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首先,我們要加強人權教育,在全社會普遍樹立起尊重人權的價值理念。
我們首先要增強黨政領導干部和司法人員的人權意識。只有提高了他們的人權意識,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執法的目標才能實現,人權才有保障。為此,必須拋棄仍然存在于部分領導干部頭腦中的那些官本位思想、等級特權思想,使他們能夠懷著深厚的感情對待人民群眾,明白自己手中的權力來自于人民的授予,不濫用手中的權力,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謀私利,而是能夠自覺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必須擯棄存在于部分領導干部頭腦中的GDP迷信,走出盲目追求GDP的增長,忽視人的全面發展的發展觀;必須杜絕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政績觀,真正從關心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入手,切實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況和發展條件。
在加強人權教育過程中,我們還要注重對人民群眾人權意識的培養。我們歷經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官本位思想對人民的毒害很深。\"官\"、\"權威\"、\"等級\"、\"服從\"等觀念根深蒂固,人民群眾的人權意識還很淡漠,\"公民\"、\"自由\"、\"尊嚴\"、\"尊重\"、\"平等\"等現代人權概念對他們還顯得十分陌生。他們還不懂得舉起人權的旗幟,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為此,我們在進行人權教育的過程中,在宣傳人權神圣性的同時,千萬不能夠將人權神秘化,把人權變成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要讓老百姓認識到人權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而是老百姓自身應該享有的做人的最基本的權利。尊重人權,就是要尊重人的生命、人的自由、人的健康、人的人格、人的尊嚴、人的勞動、人的價值、人的權利、人的個性、人的能力等等。同時,我們還要告訴老百姓,人權除了這些人身、經濟、社會權利而外,還有政治權利。要讓老百姓認識到,政府的權力是人民群眾授予的,應該受到人民群眾的監督;政府的職責就是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管人民的工具,人民有權要求得到政府的服務,而不需要向政府官員懇求恩賜;人民有權按照法律規定,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通過對人民群眾的人權教育,不僅使他們具有人權意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具有維權意識,只有這樣,人權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尊重,損害人權,踐踏人權的行為才沒有存在的土壤。
其次,我們必須落實科學的發展觀,致力于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快速健康地發展,為充分地尊重和保障人權創造必要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條件。
科學的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為此,必須按照\"五個統籌\" 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這既是解決我國發展問題的基本方針,同時也是實現我國廣大人民普遍人權的突破口。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有效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最終解決\"三農\"問題,為實現廣大農民的基本人權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統籌區域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為實現不同地域人群的基本人權創造條件;通過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充分關注人民群眾的就業、勞動保障、教育、醫療衛生、科學文化等社會發展事業,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通過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為子孫后代的永續發展預留空間;通過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發,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就是要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其本質和核心,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尊重和實現人權的首要條件。
此外,必須從政治法律制度的高度充分保障人權。
人權入憲,既是落實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理念、喚起全社會人權意識的需要,又是從政治法律制度的高度建立人權保障機制的需要。人權不轉化為法定權利,就不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和權威,就無法同專制、特權等反人權的東西相抗衡,人權就難以實現。人權入憲,意味著我們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權建設,同時,也為將人權具體化到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中去提供了憲法保障。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普通公民不能侵犯他人的權利,即禁止普通公民相互間的侵犯;第二,國家機關不得侵犯這些權利,即公權力不得侵犯合法的私權利;第三,當這些權利受到侵犯時,國家有義務提供保護。保護人權是國家和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是公共權力存在的根據和目的。
因此,必須加快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建立健全法律法規,規范公共權力的運作,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為尊重和保障人權提供切實的政治法律條件。人權入憲并不等于人權的自動實現。在我國的憲法中,雖然以前沒有明確的\"人權\"字眼,但并不等于我們以前不重視人權的尊重和保護。憲法中關于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就是我國公民人權的宣言書;關于國家政治法律制度的規定,就是人權保護的利劍。但是,由于受傳統的封建政治法律文化的影響,形形色色的人治思想、特權思想、官本位思想和等級觀念在黨內和社會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加之我國政治體制的不完善和人們人權意識還不高,導致現實社會中侵害人權的現象還大量存在。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相關的保護人權的法律法規還不配套,還缺乏與憲法相銜接的人權法律體系;二是行政機關往往強調公共權力的管理職能,忘記了公共權力的服務職能,現代政治法律制度保護人權的基本價值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視;三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現象大量存在,司法領域的腐敗使其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功能大打折扣。為此,要真正從政治法律制度上為人權提供保障,還需要做許許多多的工作。首先,要以人權入憲為契機,抓緊建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法律體系。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均涉及到人權保護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我們要根據憲法的規定,制定一些保護人權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我們要加緊清理現有的法律法規,清除那些違背人權保護原則的一些規定;其次,要切實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的轉變。通過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體制、管理機制、管理方式和政府工作人員行為方式的創新,實現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必追究,使政府切實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權;此外,要通過司法體制改革,使司法機關能夠公正獨立的進行司法活動,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切實承擔其保護人權的法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