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是歷史的產物\",人權的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與豐富,對人權的保障也是在歷史的進步中發生、發展和逐步完善的。我國人權保障的現狀怎樣人權保障的程度是高還是低我們必須以歷史的眼光來分析與回答這些問題并通過對我國人權保障的歷史考查來把握未來我國人權發展的方向。
一
古代中國,歷經了一個漫長的封建專制時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完備的專制權力體系極大地壓縮了中國人權的生存空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充斥著皇權、君權和特權,只有星星點點的人權思想的火花與原始、樸素的人權意識。但正是這些原始而樸素的人權思想與人權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封建專制權力的恣意擴張,減弱了封建專制權力的殘酷性,在客觀上給予了勞動人民以一定的人性關懷,維護了勞動人民的利益。
在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儒家思想里,有著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者,人也\",主張\"仁愛\",強調\"愛人\"。
然而這些人權意識的萌芽或者對人權的樸素的認識,并沒有形成對封建專制權力的挑戰,更不用說形成獨立的人權體系、產生人權保障的實際行動。這是因為一方面,儒家的\"仁愛\"是有差別的\"愛\",主張\"愛有差等\",承認封建特權的合理性,肯定一部分人即所謂大人、君子、勞心者、男人等享有剝削、壓迫另一部分人即所謂小人、勞力者、女人等等的特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儒家的\"仁愛\"是作為一種義務來要求,而不是作為一種權利來規定的。如父慈、子孝、君明、臣忠,這些都是對父、子、君、臣的義務規定。在這里,兒子得到父親的關懷不能作為兒子的權利而是作為父親的職責規定下來,\"仁愛\"的目的不是個人的發展,不是去保持和促進個人自由,而是保持社會等級秩序的和諧與穩定。和諧是儒家的最高理想,正義無非就是和諧所要求的東西和有助于和諧的東西。因此,儒家極力倡導家族、集體與國家應具有絕對的優勢和權威,個人只有依賴家族、集體和國家才能生存下去,個人的選擇是十分有限的,甚至毫無權利可言。\"仁愛\"變成了統治階級的施舍,變成了\"皇恩浩蕩\",成為專制權力的遮羞布,因此,壓抑個性的儒家思想在本質上是現代人權思想的對立物。
二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所追求的是以義務為主導的禮法政治,而不是以權利為主導的約法政治,導致踐踏人權,摧殘人性,扼殺人性的封建專制主義延續了幾千年之久,樸素的人權思想的嫩芽被長期禁錮在封建專制權力的巨石之下,始終未能生長出茁壯的人權之樹。只是到了近代,人權觀念,人權思想才借助于西風東漸,飄洋過海,來到中國。
自從嚴復將《社會契約論》譯入中國后,\"天賦人權\"的理念整合了傳統的\"仁愛\"思想及被壓迫階級對\"平等\"的渴望,激勵了中國的有識之士對傳統的君主專制觀念、封建綱常名教等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提出了\"廢君權,興民權\"的口號。這樣人權觀念就開始在中國大地上逐漸散播開來。同時,自由權思想、參政權思想、平等權觀念、經濟文化權利、婦女權利思想等也廣為流傳,并促使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一場改良運動。改良派人士不僅極力鼓吹人權理念,而且著手規劃了一些人權保障的途徑。但由于人權是與特權根本對立的,爭人權就是反對封建社會的皇權和貴族特權。因此,封建社會不可能容許有人權的伸張,改良派幻想在封建社會的硬殼之內張揚人權,是注定會碰得頭破血流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才使人權意識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能的空間,人權保障開始從理論來到現實生活之中。隨著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建立,孫中山逐步提出了系統的民權思想,將民主、民治、民享、自由、平等、博愛作為立國的基本原則,《臨時約法》首次將人權入憲,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民主,民治相結合的近代人權觀。五權分立,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對于增進民權保障人權有著巨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以此為契機,孫中山頒布實施了一系列人權保障的法律和法令。如1912年3月,發布了\"禁止買賣人口令\"即《大總統令內務部禁止買賣人口文》、\"禁止販賣華工及保護華僑令\"、\"權利平等令\"等,在\"權利平等令\"中嚴肅申明:凡蛋戶、惰民、義民、丐戶、剃發者、優倡、隸卒,\"對于國家之一切權利,公權若選舉、參政等,私權若居住、言論、出版、集會、信教之自由等,均許一體享有,毋稍歧異,以重人權而彰公理\"。同時廢止刑訊逼供和體罰制度,《大總統令內務司法兩部通飭所屬禁止刑訊文》規定:\"不論行政司法官署及任何案件,一概不準刑訊。鞫獄當視證據之充實與否,不當偏重口供。其從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毀。\"《大總統令內務司法部通飭所屬禁止體罰文》規定:\"不論司法、行政各官署,審理及判決民刑案件,不準再用答杖、枷號及其他不法刑具,其罪當答杖、枷號者,悉改科罰金、拘留。\"
在歷經袁世凱復辟帝制、毀棄共和這一沉痛教訓之后,孫中山更進一步認識到民權保障的重要性,認為發達的民權是新生共和國的社會基礎與安全保證,而許多優秀的知識分子也籍此意識到傳統文化中壓抑人權、漠視人權的一面,要保障人權,實行民主,首先就要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徹底的反思與清理,從而開始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啟蒙運動。
陳獨秀率先舉起了\"人權\"和\"科學\"兩大旗幟,向封建專制制度和旨在維護這種制度的倫理道德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人權運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人權思想,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系統的人權理論。但由于這些理論與當時中國的實際不太相符,尤其是后來蔣介石、汪精衛背叛國民革命,對外大肆出賣國家主權,以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對內實行一黨專政的法西斯統治,對爭取民主的民眾進行血腥屠殺,使千百萬人倒在血泊之中,人民在國民革命中爭得的自由和權利,被剝奪得干干凈凈。最終使保障人權,實現民主的理想化為泡影。
三
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擔當起了領導中國人民爭取和實現人權的歷史重任,中國人民爭取人權的斗爭從此迎來了新的局面。1922年,中國共產黨在其發表的《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中,鮮明地提出了取消列強在華特權,消滅軍閥統治的反帝反封建主張,對外爭取獨立的國家主權,對內實行無限制普選制度,保障人民結社、集會、言論、出版自由權,堅決廢除肉刑,承認婦女在法律上的平等權利。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進一步提出了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實現中華民族完全獨立,打倒軍閥,統一中國,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綱領,強調實現這一政治綱領的必要條件是保障人民享有無限制的選舉權和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罷工自由等各項權利,號召全國人民\"為自由而戰,為獨立而戰\"。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特別關注占人中絕大多數的工人、農民的權利保障問題,提出要切實保障勞工的勞動權與生存權,并積極領導工人展開爭人權的運動。如1922年,在安源煤礦工人罷工中喊出了\"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的口號。1923年,黨領導的著名的\"二·七\"大罷工把\"爭自由,爭人權\"作為自己鮮明的旗幟。在中國,最廣大的人權是農民的權利,正如1926年9月,毛澤東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樣:\"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通過武裝起義,在廣大農村創建了革命根據地。在根據地內實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頒布了一系列保障人民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法令。廣大工農群眾尤其是農民的民主權利第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保障。1934年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第一次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確認了中國人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它宣布:在蘇維埃政權領域內,一切勞苦大眾,不分男女、種族、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保障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等自由和其他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維護婦女和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等等。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地維護民族和人民的權利,為爭取民族的獨立權、人民基本的生存權、發展權和自由權而不惜流血犧牲,前仆后繼。毛澤東同志一再承諾要保障\"全國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權利,參與政治的權利和保護財產的權利。全國人民都要有說話的機會,都要有衣穿、有飯吃、有事做、有書讀,總之是要各得其所。\"(注:《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8頁。)人民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就不能建立一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在中共七大,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進一步強調了保障人權的重要性,他說:\"沒有人民的自由,就沒有真正民選的國民大會,就沒有真正民選的政府\"。
1949年,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結束了中國100多年來任人宰割、備受欺凌的屈辱歷史,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中國人民成了自己的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主宰了自己的命運,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權利,生存權有了根本的保障,這是中國人權的巨大進步,為中國人權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在隨后制定的《共同綱領》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國家政權屬于人民,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享有的一切特權,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1953年2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進一步落實了人民的選舉與被選舉的權利,激發了人民當家作主,參與國家管理的積極性,同年12月的全國大選,參加選舉的選民達到了85.88%,共選出基層代表566.9萬人、全國人大代表1226人。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對人民的權利做了詳細而系統規定。
令人痛心的是在50年代后期,極左思潮開始泛濫,頻繁的政治運動,特別是反右、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人權得不到實行,憲法成一紙空文,有憲法而無憲政。反右造成大批知識分子因言論受到迫害,大躍進造成的大饑荒,使數以千萬計的人死于非命,在文革中,大批黨的干部、知識分子甚至國家主席劉少奇都被迫害致死,中國人民的基本人權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在思想上、理論上進行了撥亂反正,提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批冤假錯案得到糾正和平反,政治身份歧視制度被廢除,人權問題再次得到了重視,對人權問題的研究日益繁榮和深入,人們的人權意識得到了廣泛的普及。人權的保障程度也日益提高。一是生存權、發展權獲得了根本的改善。新中國建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把解決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問題放在首位,作為自己的頭等大事和最緊迫感任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從而基本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穿衣問題。用7%的世界耕地面積,養活了占世界人口22%的人口。西方某些政治家曾經斷言中國沒有一個政府能夠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如今已不攻自破。二是公民的政治權利進一步擴大。三是經濟、文化和社會權利有了切實的保障。
四
我國人權保障事業所取得的成就,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法律制度還需進一步的建立與完善,尤其是仍然有6000萬人處于貧困之中,各地經濟的發展不平衡現象仍很嚴重,城鄉差別、工農差別仍在擴大,眾多弱勢群體特別是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相對較低,其生存權與發展權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我們還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我國的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之上,而是直接脫胎于封建主義,因而勢必帶有濃厚的封建主義色彩,官本位、特權思想根深蒂固,臣民觀念、奴才意識潛移默化,人權意識沒有得到普及,公權力的膨脹與私權利的萎縮引起的權力濫用與權力專橫已成為我國建立民主政治、建設政治文明的絆腳石。
好在黨和政府開始意識到了國家公權力對公民基本人權可能造成的傷害,認識到有必要對國家公權力加以限制與制約,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就是要使國家公權力始終不偏離保障人權的軌道,并通過一系列的法律設計與制度安排來對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可能侵害予以事先的預防與事后的救濟。如1991年行政訴訟法的頒布實施,賦予了公民\"民告官\"的權利;齊玉苓案的意義在于它向人們宣示,公民可以直接通過憲法來保障自己的權利。許多重大的司法改革,也都是圍繞著保障人權而展開的,在關于拘留和逮捕、搜查取證、起訴和審判等公安與司法工作的各個環節與司法程序上,都為切實保障人權制定了明確而嚴格的法律規定:在審判活動中律師制度的建立、在偵查過程中律師的提前介入、收容審查制度的廢除、對各種強制措施的從嚴審批以及審判活動中無罪推定原則的確立等,都使我國公民的基本人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司法保障。
不僅如此,我國還積極參與人權保護的國際合作,1997年10月29日,中美兩國元首在聯合聲明中表明\"中美兩國都認為《世界人權宣言》及其它國際人權文書在促進人權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并重申雙方均致力于促進和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1997年到1998年中國政府先后簽署了兩個重要的人權公約,即《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中共十六大后,新任執政黨領袖首先向社會公眾表達了尊重憲法、依法治國的決心,重申了執政黨向人民和全世界表示的尊重和保護人權的鄭重諾言,2004年3月14日,十屆人大二次會議順利通過憲法修正案草案。\"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條款被莊嚴地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人權保障事業將迎來新的大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