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城市產業集群理論的闡述入手,分析了我國實施城市產業集群政策的動因,進而從外部經濟性、價值鏈分工、社會資本、交易成本以及網絡效應等角度分析了城市產業集群的經濟學動力。在此基礎上,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城市影響產業集群的人力資源、資本、基礎設施、區位環境、科學技術、城市文化以及政策制度等引力因素。最后,提出了我國城市產業集群的可行性政策安排。
關鍵詞:產業集群;機理分析;政策安排
所謂城市產業集群就是致力于打破舊有的理論模式,把企業作為城市經營的產品,產業作為城市經營的產品線,根據產業集群與城市經營的互動原理,借鑒發達國家城市經營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發展現狀,建立以產業集群為導向的城市經營新模式,改善和協調產業集群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加強城市產業的集群和優化,提高城市經營的規模經濟性、范圍經濟性、結構經濟性、網絡經濟性以及速度經濟性。從而以城市作為多點中心輻射的中心,結合梯度轉移和擴散理論,提高城市經營水平,促進產業集群與城市經營協調發展,使城市真正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杠桿點,以此撬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提升。

一、城市產業集群的經濟學動力分析
1. 外部經濟性。
馬歇爾認為,產業集群可以產生外部經濟性,從而使企業從產業內其他企業經營狀況改善中獲益,這種外部性主要表現為:首先,人力資本外部性。一方面,集群的擴大可以吸引本地培訓就業人員和外地技工,形成供給充足的區域性勞動力市場,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的需要,及時調整員工數量和企業成本;另一方面,勞動力在區域內企業間自由流動,加快了勞動力的快速流動,提高了自身素質要求,促進了信息的傳播擴散,使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得到改善。其次,信息技術外部性。共同的地域文化使集群內企業可以免費獲得有關上游供應商、同行競爭對手、下游客戶的相關信息,可以更好地洞察市場需求、產業發展趨勢、新市場開拓狀況以及技術演變和革新的信息等,從而應付多變的市場需求。最后,市場外部性。同行業的企業利用地理接近性通過合資、合作及聯盟等方式共同進行批量采購、生產、銷售等活動,共同進行集體議價,不僅可以節約運輸成本,而且可以降低原材料價格;集群增加了中間品的可得性,從而使市場容量變大,分工變細,并形成正反饋效應;集群內產業可以建立共同銷售中心,吸引國內外客戶前來購買,從而降低運輸和庫存成本。通過以上外部性可以形成外部規模經濟性和外部范圍經濟性,使企業獲得低成本優勢和區位品牌優勢。
2. 價值鏈分工優勢。
波特教授1998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論文“集群和新競爭經濟學”,全面分析了集群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波特認為單個企業的價值鏈是鑲嵌在更大范圍的價值系統之中的,整個價值系統包括提供投入品的供應商、分銷渠道(distribution channels)和購買者。如圖2所示。

根據價值鏈分析法我們知道,由于價值鏈上決定各項活動成本與效率的因素是不同的,因此,擁有不同資源的企業在不同的職能活動上會具有不同的優劣勢。如果各個企業都在自己最擅長的價值鏈環節上經營,然后通過市場完成各環節的聯結,以完成整個產品的價值鏈的流程,那么整個生產作業就會是最有效率的,如圖3所示。

波特認為,集群在三個方面影響了競爭:一是提高了集群內企業的生產效率——高質高效的勞動力和中間品市場形成,技術信息交流很快,配套行業形成,公共設施投資增加,競爭壓力加大迫使群內企業提高生產效率。二是加快了創新步伐,把握了創新方向——集群企業更了解客戶的需求與市場的發展趨勢,價值系統內各環節之間的頻繁接觸與聯系推動了創新的發生與發展。三是促進了新業務的形成,從而又擴展和強化了企業群——在企業群內,新的市場機會或新的業務需求容易被發現,進入風險較小,資金、技術、投入品、勞動力等要素市場比較完善,新業務又能夠使企業群成員獲益,從而擴展和強化了企業群。
3. 交易費用節約。

交易成本經濟學認為,在一定的技術范圍之內,企業與市場是相互替代的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威廉姆森指出,當市場交易的資產專用性較高,不確定性較大,交易頻率也很高時,市場交易就會被內部化為企業行為。但是由于企業本身的管理、經營也是需要成本的,這類成本被稱為協調成本,它們是由企業內部的代理問題、官僚作風等原因而引起的。因此,企業的規模擴張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而言,市場成本相對于單個企業來說是外生的,因而是一條水平線,企業的協調成本會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而上升,兩者的交點決定了企業規模OA。交易成本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搜尋成本和機會主義行為。信息搜尋成本指尋找到供需雙方能夠匹配的交易信息所花費的時間和費用。機會主義行為指由于參與市場交易主體的利益極大化產生交易費用和時間的耗費。集群的專業化分工可以滿足市場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而且企業可以通過網絡關系和空間優勢大大降低交易費用,共同的產業文化和價值觀利于建立以信任合作為基礎的社會網絡,使交易雙方容易達成交易,從而節省了企業的市場信息搜索的時間和費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外部范圍經濟,從而使得利用市場交易的效率要大于企業組織效率。因此,市場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企業成為組織生產和連接價值鏈的有效方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規模相應地從OA減至OB。事實上,由于企業專注于自己擅長的環節,內部的協調成本隨著生產活動的專業化而降低,企業的規模再次擴張到了A點而與原來企業規模一致,但是在規模經濟和學習效應的推動下,其生產效率更高更有競爭優勢。如圖4所示。
4. 社會資本優勢。
社會資本通過行為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變化使社會交易環境具有經濟涵義,使這種環境成為行為人獲取收益的社會資源,像其他資本一樣具有生產性和經濟性。社會資本優勢體現在:區域創新文化、信任合作關系和企業家資源。首先,創新的產業文化。它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崇尚創造的奮斗精神融合于經濟發展之中,不但培育大量企業家資源,而且孕育著創新精神和動力;集群內主體間平等互利的市場契約原則,使人才可以在集群內快速自由流動,從而形成分權的組織環境和有利于業務的不斷創新和快速反應;集群內高頻率的正式和非正式信息交流使內容廣泛的各類市場、技術、競爭信息大量集聚,使企業更容易尋求和把握市場機會和空隙。因此,社會資本優勢加強了集群的外部經濟,提高合作效率以及促進技術創新與擴散。其次,信任合作關系。集群往往形成企業家社會網絡關系,企業間的相互聯系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聲譽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很重要,集群內企業具有地理“根植性”,遷移的機會成本高,企業間的博弈合作是多次重復的,所以它們必須遵守信用,避免機會主義傾向,因而有利于企業間建立以信任與承諾為基礎的社會網絡,通過網絡關系降低交易成本,加強相互合作。最后,企業家資源。企業家是一種稀缺資源,在經濟學意義上是一種生產函數,企業家在創造和引進新的生產方法、介紹新產品、新的工業組織形式、開辟新貨源、新市場等方面作用巨大。硅谷成功的經驗就是硅谷內獨特的企業家資源和創業精神。
5. 集群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 (Network Externality),是西方產業組織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具體來講有兩重含義:一是直接的網絡效應。消費者使用一種產品將直接增加使用同種產品消費者的效用,隨著該種產品用戶的增加,選擇購買同種產品就越具備吸引力,從而會出現“贏者通吃”的結局。二是間接的網絡外部化,指對最終產品配套或互補產品的需求效應(夏皮羅、瓦里安,2000)。集群的形成實質也是一個網絡外部化的過程,其網絡外部化主要體現在企業的區位決策上。假定因某種偶然、歷史或社會關系的原因,生產最終產品的企業1已經決定在區位A進行生產,接下來生產同種最終產品的企業2在作區位決策時,由于集群效應也會選擇區位A。這樣隨著每一個新的最終產品企業的進駐區位A,一方面使區位A的所有企業享受到越來越多的聚集利益,另一方面也進一步加強了該區位對潛在新進入者的吸引力,包括生產互補產品的企業。在生產區位競爭中,網絡效應使集群最終在區位A形成。此外,這些最先進駐區位1的企業往往扮演了孵化器(Incubator)的角色,從而使網絡效應在集群孵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城市產業集群的經濟學引力分析
動力因素是形成城市產業集群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城市產業集群能否形成關鍵還取決于城市對集群的引力因素。根據廠商的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原則,假定廠商的生產函數F=f(L,K,A,),F代表產出,L代表人力資源,aF/aL>0即廠商的產出隨著勞動力的數量的增加和素質的提高而增加;K代表資本,aF/aK>0即產出隨著資本的增加而增加;A代表技術,>0即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產出也相應地增加。假定廠商的成本函數C=c(w,r),C代表廠商的生產成本,w代表勞動力的工資,aC/aw>0,即隨著勞動力工資的提高廠商的生產成本相應增加;r代表資本的成本,aC/ar>0,即隨著資本的成本的增加廠商的生產成本也相應增加。而廠商的利潤函數L=f(L,K,A)-c(w,r),廠商的利潤大小決定著產業集群的區位選擇。因此,影響企業產出和成本的因素同時也影響產業在城市的集群,這些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硬件設施方面和軟件環境方面,硬件方面主要包括:人力資源、資本、基礎設施和區位環境;軟件方面主要包括科技、文化以及制度,如圖5所示。

人力資源是產業發展最基本的投入要素,也是各種要素的綜合運用者,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著產業的成本優勢。因此,人力資源是城市經濟的直接推動力,決定城市產業集群的關鍵不只是勞動力的數量,更重要的是勞動力的素質和適合地方需求的教育體系。但是,現階段,由于我國城市勞動力的科技素質低,城市教育水平低,尤其是地方教育體系的質量差,勞動力對城市產業集群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資本是要素資源聯系的紐帶和導航器,是資源要素融通和聚集的關鍵,也是城市產業集群的直接推動力,因而是城市產業集群的關鍵力量。一個城市的資本融通和控制能力將決定該城市對全球和區域的經濟、科技決策和控制能力,決定著產業的集群和優化。當前資本是中國城市產業集群的第一構成力量,特別是對中西部地區城市,資本對提高城市產業集群更加重要,城市擁有資本控制能力比擁有存量資本更重要。
基礎設施是城市經濟、社會活動的基本承載,在基礎設施對提高城市產業集群作用方面,技術性基礎設施越來越至關重要。技術性基礎設施狀況決定一個城市產業的水平,擁有發達的高技術的基礎設施,可以吸引和培育高技術、高附加的產業,創造和持續創造更多的價值,提高城市競爭力。
區位環境狀況影響城市的生產和交易費用,影響城市對人力等資源要素的吸引,是城市產業集群的重要內容。盡管交通通訊技術的進步,降低了經濟活動的交易費用,現代交通通訊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時空概念,但區位環境和自然區位便利度依然是城市吸引產業集群重要的影響力量。
要素市場是決定著一個城市的輻射強度和對產業集群的吸引強度,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骨干專業市場、生產資料市場、人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文化市場、建筑市場等制約著產業的產出成本,城市金融保障、文化娛樂、社區服務、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影響著城市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暢通。
科技使各個要素對各產業的產出具有乘數效應,同時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知識將以獨立的力量顯著地推動著產業的增長、提高和擴張,是城市產業集群決定性推動力。科技創新永遠是城市產業集群獲取動力和力量的物資源泉,是城市致勝的利器。在一定條件下城市的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比科技創新能力顯得還重要一些。
城市文化誘導勞動力需求偏好,影響勞動力的創業沖動,是產業集群的深層誘導力因素。城市文化觀念作為非正式政策對中國城市競爭力的影響非常大,決定和影響著交往操守、價值取向、勞動觀念、競爭意識、創新精神等,這些城市文化對城市產業集群的貢獻都比較大。
制度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一直是一種稀缺資源,制度所向決定著一個產業的興衰、布局和結構。制度通過利益安排決定和影響勞動力的創業沖動狀況,制度安排通過影響交易費用進而影響產業的投入成本。因此,城市制度是城市產業集群的關鍵。
城市產業集群是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各要素系統及系統內諸要素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途徑影響城市產業集群,決定產業的產出水平和競爭優勢。
四、城市產業集群的政策安排
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現代城市政策是在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中自組形成的“耗散結構”。這里的遠離平衡態是遠離行政管理色彩濃重的計劃體制,而進入市場經濟環境,開放系統即指所有的生產要素都能自由流動的空間。所以,為了促使現代城市政策這一“耗散結構”的形成,要加大系統的開放性,借鑒OECD國家發展產業集群的經驗,發展產業集群必須根據城市產業特點和區位條件,按照產業集群的市場規律,打破城市行業、部門和地區限制,將政策的重心放在促進產學研等的合作上,并且為合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必要的條件。
1. 集群政策的目標。(1)建立一個穩定的、可預期的經濟和政治環境;(2)創造有效的和有活力的自由市場功能的框架條件;(3)促進創新系統中不同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和知識交流;(4)通過提供戰略信息,消除信息失真;(5)在創新系統內消除政策不匹配和組織失靈;(6)消除政府失靈和阻礙積聚和創新過程的政府規則。
2. 集群政策設計的原則。(1)不是政府驅動而是市場誘導;(2)政府必須以現有的或新興的集群為前提制定相應政策,而不能刻意創造產業集群,不應忽視小和新興集群,也不應只關注已有集群,集群不應該以衰退產業去“拼湊”;(3)集群政策的目標應該是鼓勵集群內企業的合作和網絡化,提供更好的公共計劃和投資;(4)讓企業成為集群的主導者,政府和公共部門是集群的催化劑和潤滑劑或者橋梁;(5)政府政策能夠疏通阻塞信息,使信息很順利地到達需要了解這些信息的企業及其成員;(6)政府政策在于促進建立集群內企業的供應聯系,但是不直接對產業進行補貼或限制市場競爭,主要通過間接引導而不是直接干預;(7)幫助建立集群內部企業的學習鏈,加快知識在集群內的擴散,促進整個集群的升級;(8)做好集群內的各種信息收集、評價和外部宣傳工作,盡量少干預企業的事務。
3. 通過有關法律、政策和條件的規定,強制性地要求成員企業遵循集群規則,以保證集群的有序性。強制性政策主要包括勞動力政策、市場行為政策等方面。在勞動力政策方面,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按居住地劃分城鄉人口、按職業確定居民身份的現代城鄉戶籍管理政策,消除農民進城的人口遷移政策障礙,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制,構建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在市場行為方面,制定較完備的政府法律、規章體系,實施法制管理;實施市場準入的管制,一方面要允許新企業進入,另方面又要對進入條件做出限定,規范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和市場秩序,避免無序和過度競爭;改革對行業協會、研究咨詢機構和社會中介組織的管理,減少官辦和壟斷色彩,充分發揮該類組織的作用;培育各類要素市場,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和服務機構,增強產業集聚發展新體制。
4. 通過有關政策和政策的制定,引導企業行為有利于促進集群和良性競爭互動的環境。對于引導性政策,主要通過產業政策、金融政策、技術政策等方式實現。在產業政策方面,遵循產業發展的經濟規律,制定相應的產業集群發展戰略,對新產業布局要以分工協作、本地結網來安排項目,對已有產業發展要努力形成緊密配合、專業分工與協作完善的網絡體系。對于金融政策,要充分利用稅收和利率這兩個金融杠桿的作用引導產業集群。在技術政策上,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高科技企業落戶,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合作政策,擴大對科技、教育等領域的投入力度、引進力度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力度。
5.非正式政策安排主要是指由當地社會環境中經歷史沉積形成的社會文化等無形因素,包括經營、就業環境、生活質量等的社會因素方面;倫理道德、社會規范、價值觀、人際關系等的文化因素方面。為了促進集群的實現,必須對這些非正式政策要素進行不斷優化,鼓勵誠信、懲罰敗德,以消除阻礙集群的社會文化因素。
參考文獻:
1.Marina Bianchi,Novelty.PreferencesandFashion:When Goods Are Unsettling.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Vol.47,2002.
2.Paul 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9,No.3,1991.
3.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4.Claus Stcinele and Holger Schiele.When Do Industries Cluster? A Proposal on How to Assess an Industry's Propensity to Concentrate at a Single Region or Nation,Research Policy 31,2002.
5.UNIDO.Development of Clusters and Networks of SMEs.The UNIDO Programme,2001.
6.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卡爾·夏皮羅,哈爾·瓦里安.信息規則——網絡經濟的策略指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8.樊圣君等.論區域集群的獨特社會資本優勢及對區域和國家持續競爭優勢的意義.經濟評論,2001,(4).
9.倪鵬飛.產業促群:提升中國城市競爭力的戰略選擇.中國市長,2001,(12).
作者簡介:李海嬰,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萬守杰,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教授,湖北天成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富強,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