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政府和官員打造城市名片的想法與球迷不健康的勝負觀交織在一起;職業足球俱樂部和球隊急功近利,大樹特樹企業自家的廣告牌;傳媒無止無休的炒作助長了足球的浮躁……這一切使人們對十年甲A后的中超聯賽的期望,不在于直接提升賽事本身的質量,而是通過建立和完善規范的俱樂部運作程序和監督機制,逐步扭轉足球在社會上的不良口碑
中國足球職業化已經走過10年。它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說到底,這種現實存在反映出社會供求關系的作用,職業足球運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生產──流通──消費乃至再生產的循環,適應了整個社會改革開放后的需求變化。
十年聯賽的背后,折射出中國經濟結構的巨變,什么樣的東西最賺錢,它的生產廠家和標志就會出現在甲A聯賽的球衣上。翻看贊助商名冊,從最早以口服液和保健品為代表的制藥行業(如廣州太陽神、東北制藥、吉林敖東、武漢紅桃K)到家電(如上海申花、廣州松日、廈門廈新),從煙(如泰山將軍、云南紅塔、成都五牛)到酒(如四川全興、青島啤酒),從汽車(如北京現代、沈陽海獅、重慶力帆)到通訊(如深圳科健、遼寧波導、四川商務通),因國家政策限制而不能繼續從事足球產業的有深圳平安(保險)和八一金穗(農行),而如日中天的還是房地產業(如大連萬達、長春亞泰、河南建業、浙江綠城)。
十年來,參與職業足球賽事的跨國集團先后以萬寶路、百事可樂、飛利浦和西門子等世界著名品牌猛打中國市場。國內企業也抓住機遇,利用綠茵場和電視屏幕擴大自己的影響,2000年1月9日,大連實德集團從萬達手中接管足球俱樂部,當時這支球隊已經四次奪得甲A聯賽冠軍,實力超群。易幟后的大連足球續寫輝煌,而實德集團更從當年1億元的銷售額開始翻番,3億,5億,8億,直躥到10億(實德俱樂部本身卻是賠錢的)。
足球為企業帶來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其他任何方式無法比擬的。盡管實德對足球的投資也在增加,用于引進外籍球員和教練、發放數額不菲的獎金等開銷,但推動了企業的發展壯大,仍然很劃算。
然而,更多的企業明知麾下的球隊不具雄厚的實力,卻也不愿輕易放棄揚名的方式,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扛了一年又一年。在這些企業看來,只要足球能夠使企業開源,哪怕眼下只是名聲上的好處也行。所以,每當有企業退出足壇的時候,總有新軍加入足球俱樂部的后援行列,這也是聯賽中球隊三天兩頭改換門庭和番號的原因之一。
名分對實惠的作用在于既開道吆喝,又保駕障眼。一些擁有職業俱樂部的城市和地區常常動用政府的影響干預足球,政府和官員打造城市名片的想法與球迷不健康的勝負觀交織在一起,“我們這里不能沒有甲A”的說法使得每到賽季收官階段都要為保級戰而神經緊張。
中國社會現實狀況和傳統習慣決定了足球改革之初還是不要遠離政府,其結果我們可以看到——以廣東足球作為例證,從擁有5支甲級隊到只剩深圳一支移民球隊,短短幾年,連市場都毀掉了。
而職業足球俱樂部和球隊急功近利,大樹特樹企業自家的廣告牌,導致最直接的重癥就是俱樂部難以真正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完成股份制建設,很難監管其財務工作是否遵紀守法,這也是暗箱操作傳聞不斷卻又查無實據的保護傘。
與足球改革相輔相成,傳媒在新聞改革當中首選足球作為突破口,幾十家電視臺,幾百家傳媒,幾千名“足記”,聚攏起上億球迷,構成一道全新的社會景觀。無止無休的炒作擴大了足球的影響,也助長了足球的浮躁。足球當中的文化含量已經被忽略不計,功利色彩逐漸籠罩住足球以及與足球有關聯的是是非非,直到當事各方對簿公堂。
因此,十年甲A后,中國足協推出中超聯賽,人們的期望已經不僅僅是直接提升賽事本身的質量,更是通過建立和完善規范的俱樂部運作程序和監督機制,逐步扭轉足球在社會上的不良口碑,贏得更多的支持和信任,最終推進競技水平的提高。
這正是多少人盼望中超能為中國的職業足球除弊興利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