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統計,一個人一生的智力和良好習慣的形成,有50%是在幼兒時期形成的,然而因為一些父母對早期教育的理解和實施存在著誤區,給孩子的心理成長造成負面影響。曾發生過一個5歲的男孩因母親逼著他學鋼琴而把自己的手指弄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孩子接受的不正確的教育形成的心理疾患。
“冷眼”看待孩子如下不良心理
出于幼兒所處的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同,比較典型的幼兒心理疾患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現在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父母如果只忙于工作,總是用物質上的補償表達對孩子的關心,而將孩子托給保姆或是溺愛孩子的老人,便出現怕孩子打鬧不許與其它孩子玩,夏天怕曬太陽不許出門,冬天怕冷在床上玩,久而久之,孩子雙眼無神,面部表情不明顯,抱他親他沒有高興的表現,呼他逗他無反應。也有的孩子整天與電視為伴,不關心周圍事物,也不喜歡接觸小伙伴,不看電視就會焦躁不安,還時常模仿電視中人物的動作和語言,甚至發展到自言自語的反常狀態。由于幼兒缺乏分辨能力,對形形色色的電視信息大多是囫圇吞棗,影響了思維、性格和行為的正常發展,再加上缺少父母親情的愛撫,情感環境逐漸被淡化,逐步走向孤獨的大門,即所謂的“幼兒孤獨癥”。
2、幼兒表現為“攻擊性強”。有的幼兒缺乏正確的引導,與其他同齡孩子相處時,總喜歡爭搶別人的玩具,以至打人、推人、踢人甚至咬人。發脾氣時亂扔東西、破壞玩具、虐待小動物等,這些都是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表現。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兒童生活環境的不良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周圍的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兒童之間互相模仿,其嚴重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有的家長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孩子被打后也學會對他人拳腳相加;有的家長在孩子受同伴欺負后,教育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他打你,你也打他。此外電視媒體和圖書里一些暴力畫面,也給幼兒提供了不良的示范。
3、“夢中焦慮發作”是指因為恐懼內容的夢引起的嚴重焦慮和恐懼,也被稱為噩夢、夢魘等。一般而言,兒童時代多有過類似的經歷,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恐懼的內容不同,對于孩子的膽小、恐懼心理、家長不必擔心,但恐懼心理發展成連續出現的恐怖反應就需就診。夢中焦慮發作的典型表現是夢見威脅安全危及生命的恐怖夢境,被惡魔或壞人捉住、被怪獸追趕、墜入萬丈深淵、受迫害、受虐待等。夢境使患兒焦慮、緊張、驚恐、出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夢中焦慮發作時容易被叫醒,醒后很快意識清晰,能清晰記憶剛才所做的嚇人的夢,對夢境心有余悸,很難再次入睡。有依賴性的兒童出現夢中焦慮后也會影響次日的睡眠,造成睡眠恐懼,發作次數頻繁者會影響白天的活動、學習,應及早就醫。
4、“幼兒周末恐懼癥”或者“心理障礙”。幼兒由于年齡小,為逃避不想參加的課外學習,還不會主動調整應付策略,用成熟的方式應對,便裝出身體疼痛。因長時間處于這種周期性的緊張狀態,導致條件反射弄假成真,不少孩子真的得了神經性頭疼等疾患,心理壓力真的變成身體的不適,一到周末就發作。
以愛心和耐心促使幼兒心理良性成長
克服上述幼兒不正確的心理疾病,除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教師和家長要無私地給以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使孩子養成尊老愛幼的習慣,培養孩子與朋友和睦相處,從小養成愛集體、愛社會的情操。在這些方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家長與老師都要善于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涓涓細流可匯成江海。
2、培養孩子的堅強意志和勇敢的品質。鼓勵孩子自己去面對困難,要相信他們自己能夠做到很多我們認為他難以做到的事情。
3、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品格。對孩子來說,勞動實踐是學習知識、認識社會的重要途徑。在孩子品德形成的過程中不能單靠理論的說教,還應讓孩子親身體驗,從勞動中理解父母勞動的艱辛,懂得勞動的果實來之不易,從勞動中學會生存的本領,也更能養成幫助別人、寬以待人的品格。
總之讓孩子充分享受到愛,父母要時時處處為孩子做出榜樣。對于那些享受不到雙親之愛的孩子,教師甚至整個社會都有責任對他們進行關心和照顧,以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