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我在辦公室看書,聽到走廊里傳來“哼哼呀呀”的聲音,我精神為之一振,正當我準備去迎接他時,突然幾句不堪入耳的臟話傳來,一聽就知道是從我兒子的口中吐出,我氣憤不已,沖出門去照著兒子的嘴巴就是一巴掌,兒子被我的突然“襲擊”驚呆了,接著拉開嗓門嚎哭不止,委屈的“大珠小珠”紛紛落下,看著兒子傷心的眼淚和小臉蛋上的巴掌印,我后悔萬千,一股痛楚感涌上心頭,我不該這么沖動,應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兒子臟話的來源和原因,再對癥下藥進行教育。
回家后我翻看了兒童心理學:從中知道了孩子說臟話的深層原因。
第一:任何語言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孩子學會說話,即開始掌握社會交往和思維的工具,開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要,開始用語言來調節自己的動作和行為。孩子語言中夾帶著臟話,往往是孩子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自然流露出憤怒或怨恨等消極情緒。
第二:孩子的語言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十分復雜的問題,雖然語言是人與生俱有的獲得機制,但是沒有語言的環境,還是掌握不了人類語言,孩子年齡小,缺乏語言經驗,他們還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形象思維正在萌芽,他們早期詞匯的習得和應用大多來自簡單地模仿別人,對詞擴意義的理解和使用上也是渾沌一體,因此在孩子學習語言期間,家長應為孩子提供一個文明的環境,成人以身作則,交談時要多用“請、謝謝”等禮貌詞語。與孩子交談時要面帶微笑,不要忙于應付,愛理不理,讓孩子生活在溫馨環境中,臟話自然不會再有。
第三:孩子掌握詞匯的量極其有限,而用來表達情感的詞匯更是寥寥無幾,且掌握的速度遠遠低于一般詞匯的掌握速度,而且孩子最初學會使用某個詞時,就會反復使用,并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與別人說話或者對方是否在聽他講話,由于反復強調,所學會的詞匯,不管是好還是不好,他們都記在心里,—旦情緒不佳時,所學會的詞匯不分好壞就脫口而出。
因此,當孩子說了臟話以后,做為家長千萬不要氣憤、著急,應靜下心來,了解孩子說臟話的原因,采取更為妥當有效的措施來教育孩子,千萬不要破口大罵或者巴掌落下,同時要為孩子創設一個寬松、文明的環境,盡量避免不良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保持孩子良好的情緒體驗,引導其正確的行為模式,盡量避免消極情緒的影響,再則,成人以身作則,多用規范化的文明語言,孩子耳濡目染,臟話自然也就煙消云散了。